社会礼仪有许多规范要求,但就其灵魂而言,就是要求我们具有规则意识和礼让精神。
社会需要制定各种规则来协调秩序,大家都按共同约定的规则去行动,才可能有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有些规则是硬的,比如交通法规,有些规则是软的,比如道德规则、礼仪规则等。一个有着基本文明素质的公民应当积极主动的遵守各种硬性的、软性的规则。 规则意识表达我们对规则的认同和自觉遵守规则的意志能力,是否具有规则意识是考察我们的公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志。
除自觉遵守规则之外,公共
生活中还特别需要礼让精神。礼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教养和风度的展现。社会礼仪有许多内容,但就其核心特征而言无非体现“礼让”二字。 礼让精神要求我们心中要有“他人意识”,无论行路还是用餐,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邻里之间,都要本着礼让原则。
礼让除了尊重他人之外,还有自尊这层含义,有时候得理让人,反而能表现一个人的自尊和涵养。
德国《明镜》周刊近日载文,谈汽车业在中国飞速发展,而中国交通却存在严重问题。 文章说:司机不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左转车比其他车都优先的思想似乎根深蒂固,高速公路上可以从右边超车,交通秩序紊乱,结果在拥有1450万辆汽车的中国,2002年因交通事故死亡者高达109381人,而在汽车超过4400万辆的德国,只有6842人死于交通事故。
德国人可为世人遵守交规之楷模。 联想到北京从今年7月22日起至11月底在全市开展“礼让斑马线(即人行横道线)”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我们不妨仅仅就中德两国在斑马线问题上的现状作一比较。
我国交通法规明确规定:“车辆行经人行横道,遇有交通信号放行行人通过时,必须停车或减速让行;通过没有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时,须注意避让来往行人。 ”然而,在我国,除了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斑马线尚可大胆通行外,没有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几乎形同虚设,因为车辆不礼让在斑马线中的行人,甚至与行人争道抢行。
据统计,5年来,北京市在人行横道上发生的交通事故达117起,造成55人死亡。不少外国友人谈到访华印象时,对我国的交通状况难以首肯,不时回忆起在中国过马路时的紧张情形,特别是在机场,当出租车无视斑马线,从外国人身边呼啸而过时,还真给初到中国的外国人“一个下马威”,外国人对此不是“摇头”,就是“耸肩”,以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相比之下,德国人驾车绝对礼让斑马线:人走人行横道,绝不乱穿马路,汽车走汽车道;当司机看到行人过人行横道时,必减速、停车,让行人先行。德国人说,之所以如此善待行人,是因为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处于劣势,“车是可以修复的,而人是无法修复的”。
针对中国国内驾车不文明现象,有国内媒体评论说:“有些司机干脆是没有车德。 ”笔者以为,这“车德”两字用得好,它点出了我国交通文明建设中的不文明根子———不遵守交通法规、不讲究人文道德。
应当承认,与德国的交通文明相比,我国尚有差距。在德国,已经形成了“人人讲车德、人人遵守交通规则、人人养成自觉的交通意识”的良好风尚。车德,即驾车道德,亦即遵守交通法规、讲究人文道德。
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在实践中的运用,就是强调通过启迪人们的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形成自治的动力。交通作为最贴近百姓生活———吃、住、行的一个方面,遵守交通法规,破除“以车为本”的陈旧观念,讲究“以人为本”的人文道德观是中国人应该思考并不断实践的课题。
借鉴德国以“建立一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统一生态、生活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为交通准则的理念,我国应进一步加大交通安全宣传的力度,同时多调查研究,以营造交通文明好风尚。
应当指出,北京市的礼让斑马线活动值得大力提倡。 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举措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差距。在宣传方面,德国经常组织学龄前儿童举行交通知识大奖赛,这对德国人从小养成良好的交通意识无疑是极有裨益的。
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足球要从娃娃抓起。”那么国人的交通意识是否也该从娃娃就抓起呢?在调研方面,城市停车问题日益突出。 仅以街道两侧设停车位为例。在德国,街道两侧设免费或收费停车位的主要标准是看其是否影响交通。
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几乎所有大道两侧均设有停车位。北京市有很多街道交通流量不大,但两侧竖起禁停标牌,而事实是,不少车辆“违章”停在此处。对此,交通部门有无调研过:此处禁停是否合理,是否真为百姓着想了?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这将是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一次盛会,而交通文明是精神文明中最直观的体现之一。
我们希望并坚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群策群力,届时,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对中国的交通将不再“摇头或耸肩”,而是“竖起大拇指”。
我国历有礼仪大邦之称,在待人接物中特别强调“礼义”两字。
它要求人们待人恭敬热情,懂得尊重人、关心人,待人能善宽容,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要求懂得礼尚往来,懂得知恩必报,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而在礼义之中又特别强调“让”这个字。
古人曰:“让,礼之主也。”(《左传· 襄公十三年》)意思是要求对他人恭敬、谦让、礼貌、有礼节,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的确,就像古人所说的:“恭而无礼则劳,慎不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意思是说,恭敬而不懂礼义就会徒劳,谨慎而不懂礼义就会胆怯,勇敢而不懂礼义就会混乱,直率而不懂礼义就会刻薄。 的确,礼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及个人的修身养心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实,讲究礼让,亦并非我国的“特产”。凡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必然会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礼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礼让却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有许多人都不懂礼让,不会礼让。
譬如,因为不会礼让,每当人们的利益重新调整或分配时,一个个都是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不仅要将属于自己的一块蛋糕尽快地切到自己的盘子中来,还要将他人的蛋糕切到自己的盘中,合法的手段用之,不合法(甚至是违法的)的手段也用之,于是,公开大吵大闹的有之,背后暗算他人、下绊子的有之,为了个人的利益,人性都变得赤裸裸的,人际矛盾和冲突也就因此而扩大、激化,对这些人来说,什么礼不礼的,更无所谓这个让字,只有利益能到手,什么都不顾忌,文明礼貌被这些人抛到垃圾堆里去了。
因为不会礼让,人们也就不会讲文明、讲公德。譬如,在公共汽车上,“老弱病残专座”这几个大字写得又大又黑,然而现实是:尽管七八十岁的老人在一旁站着,一些年轻人仍然佯装不见地坐在那里,有的假装睡觉,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
本来,我们的社会人口多,但社会发展并不快,因而处处显得拥挤、嘈杂,在这时,如果人们都能忍让一点,礼貌一点,相互关照一点,那么是可以减轻人们精神上紧张程度的。 但是,有的人偏不这样,在公共汽车上稍被他人碰了一下,就跳将起来,就骂起娘来,甚至还拳脚相加……彼此之间似乎有什么深仇大恨,此时的人们也就谈不上什么礼让不礼让的了。
因为不会礼让,所以现在只要人们心中有气,有不满,有牢骚,有不平,有烦恼,……都要找一切可能、寻一切机会将它宣泄出来,管它是以什么方式。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有不少人还相信这样的歪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于是,不仅工作岗位成了一些人的出气筒、宣泄口,而且一个个都表现得蛮横得很,一个个将脸都拉得长长的,一个个说起话来都没有好声好气,还动不动将他人刺一下,好像你欠了多年的债不还给他似地。为何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名声不佳?为何一些政府机关“门难进”、其工作人员“脸难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不少工作人员不仅不懂礼让、不讲礼节、没有礼貌,而且将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宣泄自己心中不平的地方。
因为不会礼让,现在人们居然不愿意做一个正直的人、高雅的人、文质彬彬的人、绅士式的人、有修养的人、循轨蹈距的人、做一个安份守纪的人,做一个……总之,人们不敢堂堂正正的、老老实实地做人了,而是被“逼”着“随乡入俗(流)”:说粗话,做粗事,办俗事,人们所认同的、所喜欢的、所欣赏的、所流行的,是一种粗俗、庸俗、媚俗和恶俗。
在这些俗中,贯串的是赤裸裸的人欲、物欲、金钱欲,是一种人性的放荡和寻求刺激。譬如说,明明是一个“如花如玉的林妹妹”,有人硬是将她装扮为“诱惑好人的女妖精”;一些人在一边骂骂咧咧,表现出异常愤世嫉俗的样子,一边却又情不自禁地去做那些“俗不可耐”的事……
一般来说,以下这些人是决不会礼让的。
私心太强的人是不会礼让的。这些人一天到晚考虑的尽是自己的利益,怎能对他人礼让?
愚昧无知的人是不会礼让的。这类人不懂规矩,自然也就不懂方圆,也就不会什么文明修养的了。
缺乏同情心的人是不会礼让的。这类人对什么都很冷漠,要让他们待人热情,比登天还难。
骄傲狂妄者是不会礼让的。这类人目空一切,什么人都不在他的话下,怎么能礼以待人?
好报复者是不会礼让的。
这类人心胸狭窄者,吃了一点亏就想报复,根本不可能以德报怨。
总之,这些人文明修养程度极差,是不决会礼让的。
礼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应该怎样做到礼让呢?有以下几条可参考:
一是要求每个人要从基础做起,不要空谈。
二是要求人们在个人的利益上还是要强调谦让,不要斤斤计较;
三是要注意个人的文明和修养;
四是要用制度来保证礼让的实施(如“承诺制”);
五是要形成一种社会氛围,使人感到不这样做就有一种压力,不礼让就不行。
最后,一定要记住:礼让要注意从小培养,从小事中逐渐养成。
希望这些资料对你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