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古诗 孟浩然的

自洛之越 遑遑三十载,剑两无成 山水寻五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辑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1.诗开头2句写了什么内容?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绪?2.寻,厌分别写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全诗刻画可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全部回答

2007-12-12

0 0
       自洛之越   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   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   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   谁论世上名。   孟浩然诗鉴赏   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应举不第,大约在开元十六年( 729 )到东都洛阳游览。  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
  这首诗就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故诗题作“自洛之越”。   诗头两句回顾自己的过去。遑遑,忙碌的样子。   出自《列子》“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诗人此时四十一岁, 自发蒙读书算起,举成数为三十载。
    《史记》载:项羽年轻的时候,“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诗中用以自况,说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结果一事无成。其实是愤激之语。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
  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寻吴越山水”。  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洛京,洛阳长安。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旅居长安洛阳的恶劣心绪。诗人在长安是求仕,从他在洛阳与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继续谋求出仕。
  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无结果,以致诗人终于厌烦,想到吴越寻山问水,洗除胸中的郁闷。   “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     诗人游吴越的路线是,乘船从洛阳出发,经汴河而入运河,经运河达于杭州(越中)。
  诗人计划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温州),因此湖海并非泛泛之辞。   公卿,指达官显贵。古代百姓见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礼,而诗人告别他们却用平辈交往的礼节—— 长揖,作个大揖,表现出诗人平交王侯的气概。
    诗人一生为人傲岸,“长揖谢公卿”表现的也正是这种傲岸。诗人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摇尾乞怜,因此李白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且乐杯中物”,借用陶渊明《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晋书·文苑·张翰传》)大意说:“ 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   这也是愤激之辞。诗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希望象鸿鹄那样搏击长空,一展宏图。
  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   这首诗既写了自洛赴越之事,又抒发了诗人的失意愤懑之情,同时刻划了一个落拓不羁,傲岸不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这首诗词旨深厚,感情表达恰如其分。
  诗人原本满腹牢骚,但表达时处处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际却不言自明。   诗在选材和布局上独具匠心。中间两联扣题,实写自洛赴越,把洛阳与吴越联系起来,具体而开阔。   中间两联意思连接很紧,首尾跳跃很大。
  首联总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两联从虚处着笔,气象悠远阔大。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