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
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转化的有关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还有相当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转化的概念和特点
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是指行为人在构成过失犯罪之后,以过失犯罪为条件并在过失犯罪的心理基础上,又产生故意犯罪心理,放任或追求新的危害结果发生的犯罪。 其特点主要有三:一是行为人由于过失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具备了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二是行为人对自己过失造成的危害结果产生了畏罪心理,为了逃避罪责,掩盖罪行,便放任或追求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表现出故意犯罪的心理,即行为人明知,要逃避过失罪责或掩盖过失罪行,必然或可能造成另外一种危害结果,并且追求或放...全部
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转化的有关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还有相当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转化的概念和特点
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是指行为人在构成过失犯罪之后,以过失犯罪为条件并在过失犯罪的心理基础上,又产生故意犯罪心理,放任或追求新的危害结果发生的犯罪。
其特点主要有三:一是行为人由于过失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具备了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二是行为人对自己过失造成的危害结果产生了畏罪心理,为了逃避罪责,掩盖罪行,便放任或追求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表现出故意犯罪的心理,即行为人明知,要逃避过失罪责或掩盖过失罪行,必然或可能造成另外一种危害结果,并且追求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三是行为人先构成的过失犯罪与后产生的故意犯罪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故意犯罪是为了掩盖或逃避过失犯罪才产生的,也就是说,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前者也就不会产生后者。
研究过失犯罪向故意的转化,目的在于准确的定罪量刑,警戒行为人在过失造成危害结果之后,不要再罪上加罪,故意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结果。在现实生活中,过失犯罪人一般都不希望亦不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当危害结果已经发生时,过失行为人出行悔罪心理,总是积极地制止危害结果蔓延加重,尽量设法减少或弥补所造成的损失。
但也有个别行为人,在过失造成某种危害结果之后,只是畏罪而不悔罪,为了逃避罪责,不是积极制止危害结果的蔓延,而是放任危害结果继续发生,甚至故意作为,制造假象,加重危害社会的结果。这种情况,从实质上看,行为人已由过失犯罪转化为故意犯罪,其主观恶性也加大加深,自然应按故意犯罪给予相应的惩罚。
二、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转化的条件
构成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一般来说需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一〕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过失、故意两种罪过。这里的过失既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这里的故意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只有过失或故意一种罪过,就不存在过失向故意转化的问题。
〔二〕行为人主观上所具有的过失、故意两种罪过,必须是过失在前,故意在后。如果是故意在前过失在后,则不存在过失向故意转化的问题。
此种情况有可能是故意向过失的转化。
〔三〕过失、故意两种罪过之间,必须具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故意是以过失为前提,是在过失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前边的过失,就不会产生后边的故意。如果虽有过失、故意两种罪过,而且过失在前故意在后,但二者之间毫无联系,也不存在过失向故意转化的问题。
例如,司机某甲在行车途中因速度太快过失地将行人某乙撞死,然后驾车逃跑。在逃跑过程中,遇见仇人某丙,又故意地将某丙撞死。这里,某甲撞死某丙的故意并不是在撞死某乙的过失的基础上发生的,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因此某甲主观上的过失与故意两种罪过之间不存在转化关系,而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罪过。
〔四〕行为人主观上的犯罪故意必须是表现为对最终的严重危害结果的追求或放任,而不是对前一过失造成的危害结果的认可。
否则,也不存在过失向故意的转化。例如,汽车司机开车时因超速行车过失地将一行人撞死,他下车一看,正巧是自己的仇人,很庆幸这一结果的发生。司机的这一心理固然恶劣,但并没有从过失转化为故意。因为司机的故意心理并未导致新的危害结果发生,只不过是对前一过失结果的认可而已。
〔五〕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两个行为,一个是过失行为,一个是故意行为。这里的行为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如果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不论这个行为是基于过失实施的,还是基于故意实施的,都不存在过失向故意转化的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有些案件表面上看只有一个过失行为(作为),而实际上还有一个故意的不作为。这种情况不能把它只看作是一个行为。比如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汽车司机过失撞伤行人后驾车逃跑,放任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就属于这种情况。
〔六〕后一个危害结果必须是由故意造成的,或者说故意行为与后一个危害结果之间必须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否则也不存在过失向故意的转化问题。例如,汽车司机因过失把行人撞伤之后,驾车逃跑,被害人由群众送往医院,由于医生在治疗中玩忽职守致被害人死亡。
这种情况,虽然行为人〔司机〕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的间接故意,也有故意的行为〔不作为,即不救助被害人〕,而且也发生了严重的危害结果,但行为人的故意不作为与被害人死亡之间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而行为人不构成故意犯罪,自然也就不存在过失向故意转化的问题。
〔七〕过失造成的较轻结果与故意造成的严重结果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而且后者是对前者的加重。比如,由过失致伤转为故意致死、由过失引起火灾危险转为故意造成火灾、由过失引起较小的火灾转为故意造成较大的火灾等等。
如果二者之间不存在某种共同的属性,就不存在过失向故意转化的问题。例如,司机某甲因过失将行人某乙撞倒,下车察看,某乙已经死亡。正欲逃跑,忽然发现某乙身上有贵重物品,便席卷了某乙的贵重物品,又驾车逃跑此案中,某甲虽有过失、故意两种罪过、两个行为、两个结果,而且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甚至二者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但这里的过失、故意两个结果〔某乙死亡与某乙财物被窃〕不具有任何共同的属性,因而某甲不是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而是犯了过失、故意两个相互独立的犯罪,一个是交通肇事罪,一个盗窃罪。
〔八〕在过失向间接故意转化的案件中,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其一,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是处于不确定状态。如果过失引起的结果已经确定,或者行为人相信危害结果已经确定,就谈不上放任更严重危害结果发生的问题〔不存在间接故意了自然也就不存在过失向故意的转化问题。
〕例如,汽车司机因过失将一行人的腿轧断,当时周围有不少人,司机相信被害人会被他人送往医院而不致死亡,故驾车逃跑。这就不是放任被害人死亡,所以司机致人伤害的过失没有转化为致人死亡的故意。其二,行为人放任的危害结果必须实际发生。
否则,行为人不构成间接故意,自然也就不发生过失向故意的转化。例如,司机开车不慎将行人撞伤后驾车逃跑,放任被害人死亡。但被害人及时被他人送往医院,经医院抢救,转危为安。这种情况,司机的过失罪过也没有转化为间接故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