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今年是暖冬吗?今年冬天会不
会不会又是一个温暖的冬天?
“现在还不能肯定地说今年是暖冬,只能说预计是暖冬的可能性很大。”北京市气象局的气候专家一再强调。
暖冬、冷冬其实是一个气候概念。何谓暖冬?国家气象局气候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解释为:冬季(12月至来年2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高。 反之为冷冬。所以,要等到明年2月底,算出3个月的平均气温,与平均值相比,才能得出今年是不是暖冬的结论。多年平均值是我国有关部门为规范、统一而公布的,以30年为一个测算区间,每10年变更一次。目前使用的多年平均值是1971年至2000年间的,冬季为零下2。 7摄氏度。
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青向记者展...全部
会不会又是一个温暖的冬天?
“现在还不能肯定地说今年是暖冬,只能说预计是暖冬的可能性很大。”北京市气象局的气候专家一再强调。
暖冬、冷冬其实是一个气候概念。何谓暖冬?国家气象局气候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解释为:冬季(12月至来年2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高。
反之为冷冬。所以,要等到明年2月底,算出3个月的平均气温,与平均值相比,才能得出今年是不是暖冬的结论。多年平均值是我国有关部门为规范、统一而公布的,以30年为一个测算区间,每10年变更一次。目前使用的多年平均值是1971年至2000年间的,冬季为零下2。
7摄氏度。
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青向记者展示了一张1951年以来北京市冬季气温与多年平均值相比较的柱状图。图上明显看出,从1988年开始,本市冬季气温绝大部分高于平均值。其中,2001年高出温度接近3摄氏度,是50多年来北京冬季最温暖的一年。
1999年、2000年冬季温度低于平均值。1999年低了近1摄氏度,是十多年来最冷的一年。
为什么今年北京秋末冬初的天气会让人觉得格外暖和?张青拿今年与去年做比较:“去年11月6日北京就下了第一场雪,当时还没正式供暖,可能会感觉更冷些。
今年11月份以来,一直没有什么强势的冷空气袭来。所以温度一直没降下来。”
三大因素预示今年是暖冬
据国家气象局气候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振国判断,至少有三大因素预示着今年还是暖冬。
■十余年来我国气候处于“暖背景”
据专家介绍,我国温度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冷周期,20年代到40年代为30年左右的暖周期,50年代到70年代又为30年左右的冷周期,80年代后又转入一个暖周期。
近10多年来,我国正处于“暖背景”下,在“暖背景”下,绝大多数年份都会出现暖冬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正在酝酿发展
入秋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说明厄尔尼诺正在酝酿、发展。专家解释说,厄尔尼诺发生,也就是海温升高,将引起大气环流向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不利于东亚冬季风的方向发生改变。
而这两股势力的强弱较量,将直接导致我国冬季冷暖变化。
■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持续强势
大气环流变化滞后于海温异常。所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理应滞后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滞后期为一季度到半年。
但由于近些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强势,滞后表现不明显。今秋酝酿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然开始为暖高压“助势”,这有利于南方温暖气流向我国输送,加大了今年我国持续暖冬的可能性。
连续暖冬百年少见
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迅速变暖,我国从1986年开始明显增暖。
据介绍,20世纪较暖的40年代连续暖冬最长为8年,而这次暖冬已经持续10多年,是近百年来少见的。赵振国认为,这次增暖有些特点比较明显:
从空间分布看,此次全球增暖北半球比南半球明显;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比低纬度明显;具体到我国则是北方增暖明显,南方增暖幅度没有北方大。
从季节变化看,冬季增暖开始早、幅度大,春秋季次之,夏季增暖开始最晚。所以有冬暖夏凉的感觉。
从日变化看,最低气温即夜间气温升高明显,白天最高气温升高不明显。
全球变暖、持续暖冬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家找到的因素包括: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东亚冬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欧亚大陆积雪,以及地球上大火山活动。
研究表明,影响暖冬的主要异常信号是厄尔尼诺现象、东亚冬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其中东亚冬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是最直接的因素。
我国尚无判定暖冬精确标准
赵振国在谈到暖冬定义时提到,目前,我国尚无判定暖冬的精确标准。
定义中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高”只是一个定性的标准,而究竟偏高出多少是暖冬,还没有作出定量的规定。因为各国气候条件不同,所以,这个标准只能因“国”而异。根据我国多年来的气候变化,赵振国认为,这个数字定在0。
5摄氏度上下较为合适。目前,0。5摄氏度得到了我国大多数气候专家的认可。但也有专家认为,应该定为1摄氏度。
此外,赵振国定义的暖冬涉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在暖冬年份里,也可能出现局部地区比常年气温值更低的现象。
若从全国范围看,1995年和1999年气温偏低。而北京市则在1999年和2000年冬季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不过,从赵振国制作的暖冬示意图上看,2001年以来,几乎全国所有地区都处在表示气温高于平均值的淡红色之下,只不过深浅程度各有不同。
暖冬气候有弊也有利
专家警告说,暖冬无疑让人感到舒适,但对暖冬造成的危害性更要有清醒的认识。暖冬将加快水分蒸发,使本来雨水稀少的冬季形成干旱,在南方等严重干旱地区,冬季旱情将更为严峻。
此外,暖冬增加了火险等级,冬季森林防火将是一项沉重的任务。
据报道,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百年来平均温度升高了0。8摄氏度,沿海的海平面上升了20至30厘米。这0。8摄氏度,四季中冬季“贡献”最大。
气候模式预估的结果表明,到21世纪末中国年平均温度可能增暖3摄氏度左右,冰川将继续融化,海平面不知还得上升多少。
冬季偏暖,对市民生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近日,朝阳医院呼吸科日门诊量比平时增加了两倍。
医生提醒市民,冬季本来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在温暖、干燥的暖冬,细菌等致病微生物越冬存活的概率增大,人们更要慎防呼吸道疾病,要注意合理饮食、居室通风、加强锻炼。
气象专家预计,今冬降雪偏少,但不排除有二三次中雪以上天气,降雪对城市交通会有较大影响。
北京市气象局的张青还提到,暖冬里大风天少,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散。此外,冬季气温偏高还有利于病虫害安全越冬,对春季作物将造成一定影响。
预计今冬明春降水量偏少,希望有关部门早做准备。
不过,暖冬气候对交通、节能、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还有研究显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的死亡人数都跟气温有关,暖冬可以减少市民特别是老年人上述疾病的发作。
本报记者 侯健美
■特别资料
历史上有三次增暖期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树的年轮以及钟乳岩石笋的朽蚀程度等综合推算,恢复古代的气候状况,可以大致知道距今1万年来,全球已有三次增暖期:
1、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正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期,当时陕西关中一带有麋和竹鼠等亚热带动物以及鱼类等大量水生动物生存,这个时期被称为“气候适宜期”。
2、中华民族光耀千秋、远播海外的盛唐时期,西安一带有的年份无冰无雪,还能种植柑橘,这个时期称为“小温暖期”。
3、近100多年的增暖称为“近代温暖期”,增暖幅度可能是过去1000年内未曾有过的,但还赶不上前两次增暖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