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照顾的服务形式有哪些?
社区照顾就是社会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式支持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所提供的支持服务与设施,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在其熟悉的环境中向其提供照顾和帮助的福利服务模式。社区照顾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会服务网络,非正式网络与各种正式的社会服务机构相配合构成了这个网络。 社区照顾模式概念由于社区照顾概念的形成比较复杂,因此,至今对其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对社区照顾的概念的界定,不同的人士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英国1989年的社区照顾白皮书中指出:“社区照顾”是指给因老年、心理疾病、心理障碍或身体及感觉机能障碍问题所困者提供服务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尽可能在自己家中或社区中“类似家庭”的...全部
社区照顾就是社会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式支持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所提供的支持服务与设施,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在其熟悉的环境中向其提供照顾和帮助的福利服务模式。社区照顾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会服务网络,非正式网络与各种正式的社会服务机构相配合构成了这个网络。
社区照顾模式概念由于社区照顾概念的形成比较复杂,因此,至今对其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对社区照顾的概念的界定,不同的人士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英国1989年的社区照顾白皮书中指出:“社区照顾”是指给因老年、心理疾病、心理障碍或身体及感觉机能障碍问题所困者提供服务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尽可能在自己家中或社区中“类似家庭”的环境下过着独立的生活。
Bulmer认为,“社区照顾”是指正式机构之外的可用资源,特别是将家庭、朋友或邻里等非正式关系视为提供照顾的工具。阿伯斯(P.Arams)认为,社区照顾是“由非专业的人士在家居或工作的环境中提供协助、支援或照顾。
”万育维则认为,服务社区化的基本精神和理念与生活正常化相通,均是希望那些需要被照顾者得到适当的支持或信息服务,使其能有尊严、独立地生活在自己的家里或类似家庭环境的社区内。社区照顾模式产生背景“社区照顾”是世界各国近年非常关注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和较复杂的过程。
社区照顾的出现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西方国家当时院舍式照顾服务所产生的许多问题而酝酿的一个新运动。社区照顾最初是针对住院式照顾提出来的。在推行高福利政策的鼎盛时期,英国等福利国家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有心理残障的人实施住院式照顾,即国家和政府通过兴办大型的福利院舍来集中供养和照料这些老人和精神病患者,政府出巨资聘用专职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供养和照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推行的这种福利国家政策,即政府出钱、出人照顾那些无依无靠、日常生活有困难的人,收效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更是如此。英国上下大力宣扬和推行这种院舍照顾,一些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
随着时间的推移,50年代初期,西方社会(如英国)开始关注为老人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长期住院照顾产生的一些非人性化的后果。与此同时,亦有社会人士注意到老人和残疾人士因长期住院而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这种住院式照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住院式照顾使政府承受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2.住院式照顾有悖于人的生活环境的“正常化”。这些大型的福利院舍常常是与被照料者的生活社区分离的,脱离了受助人生活的社区,把他们置于一种非正常的环境之中,这些人实际上失去了同正常人进行交往、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从而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学家指出,与世隔绝的住院式照顾实际上成了住院者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3.住院式照顾所产生的一些非人性化的后果:大型机构里的工作人员往往会形成一种控制甚至是虐待居住成员的行为方式。大型机构往往会强调机构的需求以维持其顺利运转,而不是服务于居住者的官僚主义作风。
如某些住院者受到的是非人的待遇、在福利院中生活对儿童心理成长不利、对住院人员的不尊重、剥夺了自由和选择的权利等。在上述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崇尚人权的英国社会发出了“让住院者回归社区”的呼声,让服务对象尽量在家里或者在社区中正常生活。
英国政府顺势倡导社区照顾,放弃集中院舍照顾的思路,鼓励基层社区发挥功能,对无依靠的老年人及精神残障者施以援手、予以照顾。在这种背景下,“社区照顾”的概念应运而生。由此可见,最初社区照顾理念的产生主要是与“非住院化”运动息息相关的。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福利主义的兴起,西方社会的国家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如英国的政府就为社会提供了种类繁多、包罗万象的服务,有社区活动中心、老人公寓、家庭照顾、居家服务、暂托处、老人院等,可以说是“从摇篮到坟墓”都已涉及,满足了社会各阶层人民不同层次的需求。
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带来了种种的问题,如财政危机和官僚僵化等,社区照顾也和“非政府化”运动相联系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撒切尔政府面对日益庞大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开支的沉重负担,不断调整福利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社会服务也从以院舍照顾为主转为以社区照顾为主,政府尝试减轻地方政府的服务提供者角色,试图鼓励更多非正规服务及私有化服务的发展,提倡社会服务的资源和决策权应下放至社区层面,而服务的提供应由政府和政府以外的民间组织及志愿团体共同去承担,甚至进一步大力发动亲友和邻居为社区内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非正规照顾。
社区照顾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概念和策略,经过数十年的提倡和推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社区照顾提倡把需要照顾的人士留在原本居住的社区接受照顾,而以种种正规社会服务及非正规支持系统去为他们提供照顾,并努力在社区环境中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它是在福利国家政策变化下倡导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也是各国推行社会服务的一种方法。社区照顾模式服务对象社区照顾通常为社会中有需要的一群人提供照顾和支援服务,促进社区中的居民对有困难对象的关怀,从多方面为他们提供协助,同时也直接支援处于危机时期需要援助的任何个人和家庭。
具体来说,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包括:(1) 社会公众——包括政策制定者、专业人员、邻居、朋友等。(2) 严重老弱伤残——社区中存在着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儿童、精神病人等。(3)处于危机境况的人及家庭——包括独居老人、单亲家庭、慢性病人、轻度及中度弱智人士、精神病康复者等。
他们长期处于危机困境,随时可能恶化,需要社会的援助。(4)照顾者——长期的照顾工作使其处于很大的压力当中,身心疲惫,生理和心理都受到影响,也需要社会的援助。社区照顾模式特点(1)协助服务对象正常融入社区;以服务对象原来熟悉的正常化的环境和方式向其提供照顾,修正机构院舍照顾引起的对服务对象的问题。
(2)强调非正式照顾的作用;注重利用社区中存在的非正式的关系网络和正式网络的结合,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和服务。(3)发挥社会支持网络中的正面的社会资本作用,避免由此引起的社会排斥。(4)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发扬社区互助精神,建设互尊互爱的社群生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