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宝宝 学龄期

自我中心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自我中心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全部回答

2014-07-10

110 0
    自我中心膨胀是青春期的一大特点。在这一心理的作用下,青少年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产生诸多改变,进入唯我性平衡期。我在实践中观察到,自我中心心理需要调节。青少年能否成功的由唯我平衡性的自我中心向人际平衡性自我过渡,直接影响着将来他人格的发展、心志的健全和社会化的进程。
    如果过渡不良,则可能导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心理上的畸形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些青少年社交适应不良的案例。在这篇文章里,我探讨了初中生的自我中心心理导致偏差行为发生的类型、作用机制。
  并重点通过具体案例,对初中生社交适应不良的根源和辅导途径进行探究,帮助这些适应不良的学生尽快走出偏差行为,达到自我同一性的良好适应。   一、少年自我中心的思维的根源、特征及影响 青春早期,也就是十一二岁以后的少年迎来了第二次发育高峰期,自我意识也紧接着高涨。
  青少年产生了一次觉醒——从儿童时代对师长权威的盲目服从到对自我权威的重视。他开始重新思考世界,思考自我在世界中的存在价值。他的情绪随着周围人的眼光而起伏,总认为自己在一个舞台上表演,所有人都在观察着自己。
    他为这些“假想的观众”而神不守舍,希望受到每个人的喜欢和赞扬。其实,在青春期,每个孩子更关注的是他们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心思来互相观察。所以,那只不过是少年假想的观众。
  青春期闭锁性和自我中心的到来,是迈向成熟的自我意识的一个必经阶段,是青少年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不稳定走向稳定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带着一些孤独的特点。一个成长中的自我,比任何时候都认真,都执著。
  而这种感情如果过于执著,则可能在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造成偏差。从青春早期的性的萌动来看,十一二岁的孩子告别了男女生极端疏远的性蕾期,第二性征在萌动和成熟。对喜欢的异性的感受等新鲜的性体验,不知该对谁诉说,只有将一切写在日记本里。
    他将对异性的憧憬上升到精神的高度,在唯我的孤独中尝试着从异性那里获取一点点的温暖。青春早期,“假想观众”的自我中心心理若调整不好,会引得少年人产生社交障碍。有的青少年觉得自己不够讨人喜欢,不敢见人,遇事萎缩,极度自卑。
  这种心理偏差扩散到青少年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会导致连锁性的反应。  青春早期孩子易将个人的思想、情绪、心理感受摆在无比重要的位置,容易觉得别人都不了解自己,而忽略别人的感受,变得孤僻、清高,或者强加个人感受给别人,在考虑个人和考虑他人时,显得既片面又极端。
  在认知上,青少年内向型思维较为丰富,注重内心世界多,关注现实生活较少。认知上还未摆脱具体形式思维的主导地位,看问题较表象、偏执。  容易以别人的意见观点为转移。由于不能从正反两面看到某些社会现象的本质,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如追名牌、明星崇拜等),易被不良社会风气熏染,在行为上出现偏差。
  如现在的电脑游戏、赌博、拉帮结派、偷盗、抢劫、逃学等现象。在情绪上,青少年处于第二次发育高峰,激素在身体里异常活跃。    他们情绪十分不稳,遇事容易冲动,在同师长、同伴产生矛盾时,常不能心平气和的处理问题,同师长争执、表现出叛逆行为。
  从各方面来看,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的思维既有积极的意义,又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 凯根说:自我中心的唯我性思维最终要向人际平衡性思维转化,我们不但要引导青少年了解自己的需要,更要善于协调自身需要同他人需要之间的矛盾,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兼顾到他人需要的满足。

2014-07-10

83 0
自负 瞧不起人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学龄期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宝宝
学龄期
新生儿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期
学龄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