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什么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急!!!

( )是最早有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下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

全部回答

2018-03-01

97 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非“处世之道”,因为孔子提出这一观点的时候,是有特定环境的。首先来看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论语》中关于这句话的原文:1、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泛泛地谈做事的原则,而是有针对性的。  仲弓(名,冉雍)是孔子弟子中宽厚智慧的典范,在孔子眼中,此人是个诸侯国君的料。
  所以孔子从治国方面,论述“仁”体现在,重民,宽民,爱民。邦,是指诸侯国;家,是指大夫的封地,不是指家庭。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则就更好理解了,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辞,经商有道,家累千金。
  在日常生活中,他当然免不了偶尔的口舌计较,孔子认为这是子贡个人修养上的缺陷,所以时常提醒他,要学会宽容。综上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与其他任何一句名言一样,并不适用于一切情况。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都是有特定的环境,万不可以偏盖全,断章取义。
    另外,从这句话本身来分析:1、“己所不欲”,自己的好恶,不能等同于别人的好恶。自己不喜欢的,不见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乐意的,别人却不见得就情愿。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个人的品质、性格不同,都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2、“勿施于人”,那要看是什么事情,对象又是什么人。如果从法律的层面讲,这句话根本就不成立了。  因为法律对于违犯它的人来说,都是强制性的。难道执法者真的会因为孔子的一句话而犯傻吗。
  总之,无论是谁的名言,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甚至还有说话者个人的好恶,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能恰到好处,自圆其说。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