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作文~~以 感悟自然为话题!!
你好!!!呵呵!!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哦!!!
感悟自然(话题作文)
感悟自然
题目: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无限遐想,我们会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审题:1、审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本次作文的题眼是“感悟”二字。偏离这两个字,就容易写成“热爱大自然”、“美丽的大自然”之类的内容。
2、由于字数的限制,加上作文功底和个人的阅历有限,本次作文不宜从大处着笔,而应从小处入手。即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得到启发或鼓励,从鸟...全部
你好!!!呵呵!!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哦!!!
感悟自然(话题作文)
感悟自然
题目: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无限遐想,我们会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审题:1、审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本次作文的题眼是“感悟”二字。偏离这两个字,就容易写成“热爱大自然”、“美丽的大自然”之类的内容。
2、由于字数的限制,加上作文功底和个人的阅历有限,本次作文不宜从大处着笔,而应从小处入手。即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得到启发或鼓励,从鸟语花香的美妙画卷中引起同感和共鸣,甚至从一朝一夕的时光流逝中发出感慨和叹息。
3、写好作文的前提是“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即:知道哪篇文章好,并且知道好在哪里。尤其应该知道自己的作文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因而提高阅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推荐几篇名家的作品和作文中出现的优秀作文供同学们学习。
一、名家名篇:
两种命运 刘燕敏
墙外有一棵槐树,合抱那么粗。操场扩建时,施工队把它锯掉了。第二年,我和邻居家的院子里各拱出一堆槐树的嫩芽,肥肥的、壮壮的,没等盛夏到来,它们就已是一丛茂密的小灌木。
一天见邻居把灌木砍得还剩一枝。我也拿了把菜刀来到我家的那丛灌木前,想去掉它们中的一些。就在要动刀时,我犹豫起来,因为十几根嫩绿的枝条生得都很有力,大小也差不多,去掉谁呢?斟酌再三,我又把刀送了回去。
冬去春来,寒暑往返。我家的小灌木不断地长粗长高,俨然一片小森林。就在我期望它们都长大成材的时候,一棵小树在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它浓黑的树冠隔墙可见。没等我家的小灌木高过墙头,它的枝叶就已罩了过来。
一年,两年,三年,随着邻居家的树愈来愈大,我家的这丛小灌木显得愈来愈力不从心。等邻居家的槐树碗口粗的时候,我家的小灌木再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它们上面的天空全部被大槐树遮盖,它们不再长高、长粗、长大,而是今年发芽明年枯萎,后年再发芽接着再枯萎。
直到我们从那儿搬走,它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命运。
前些日子,我重返那座小院,见新主人已把它彻底地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石桌子和小凳子,上面却是一片浓密的树荫,隔壁的那棵大槐树亭亭如车盖,在微风中摇曳着墨黑的树叶。
回家的路上,我对丈夫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不能再这样下去。丈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这也难怪,因为他没住过那个小院,没见过我家的那丛小灌木生长在大树底下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张石桌下曾拱出一堆嫩芽。
推荐人语:“兵不在多而贵在精!”树是如此,人更是如此。诸葛亮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被称为“南阳一卧龙”,可畏“全才”。但如果要他金戈铁马,亲自作战,不知他能否取胜?韩信用兵,神出鬼没,创造了战争史上“不战而战”的神话。
在政治上却没有任何心计,最后死于吕雉之手。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一棵高大的树上同时结着桃子、黄瓜、西红柿、玉米、大豆、芝麻的荒诞情景。所以,世界上就根本没有全才,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强求自己。而应该在生命之路上扬长避短,高树自己独特的云梯。
敬畏生命 张晓风(台湾)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
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
第二天的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憾。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
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过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推荐人语:大自然原本就是这样壮观:为了一份收获,便要付出十份,甚至成百上千份努力。想想我们自己吧,付出一分,就要索取一份,十份,乃至更多。我们难道还不如一棵树吗?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海角天涯吧。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滋润,但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啊。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了倔强的生命。
或者,只是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办法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寻找不到足够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细微的叶脉诉说着生存是多么艰难;甚至,它们竟在一簇簇细瘦的叶下长出根须,很少向母体吸点乳汁,然后自己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
这,就是生命。
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抑制。或者,就是一团团小小的山花,石缝间的薄公英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出高高的躯干,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根竟似强固的筋条,仿佛柔中带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狭隘的间隙里,默默成为攀登者可靠的抓绳。
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限制着,又被环境改变着,这种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生命原本就是拼搏。
而最令人赞叹的是,石缝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一切生命在它们面前都显得苍白逊色。
它们的躯干顽强地从石缝间长出来,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的艰难,扭转地,旋转地,每一寸树皮都结着伤疤。每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高山峻岭,盘根错节地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松柏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绳紧紧缚住,由此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才能为自己占有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找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将会有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
飞鸟无处栖身,生命将要绝迹。而如果一切生命都只贪恋于黝黑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找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才能完善自己、升华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具有如此震摄人的力量,它使地球变得神奇辉煌,更揭示了壮丽的心灵世界。
推荐人语:空气、阳光、水分、土壤,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然而,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些生命似乎生来就注定要经受磨难和艰险,当它们还是种子时,就无人问津,于是被不定的风挟着,撒播到天涯海角,落在了不毛的石缝间。生命似乎只有终结而不会再有开始,然而它们竟然倔强地丛生于不毛的石缝间了。
作者惊叹于生命美丽严峻的“生”之后,又为读者勾画了野草、薄公英、松柏这三幅生命艰难顽强地“长”的画图,从而在向人们展示大自然惊人奇迹的同时,引导人们领悟这生命现象的丰富意蕴。石缝间的生命,涌动着对高扬的生命力的礼赞。
山谷中的谜底
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这一奇异景观是个谜,许多人不知所以,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
揭开这个谜的,竟是一对夫妇。
那是1983年的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沿。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如果不能就友好分手。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来得密。
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的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松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就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衩压断了。
西坡由于雪小,总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西坡除了雪松,还有松、柏和女贞之类。
帐篷中的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丈夫点头称是。少顷,两人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相互吻着拥抱在一起。
丈夫兴奋地说:“我们揭开了一个谜——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
推荐人语: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它是人生的一门艺术。
二、学生作文:
叶落归根
萧瑟的秋风袭面而来,却道天凉好个秋。
校园里的树叶都随风摇曳,挣脱了树枝的束缚,飘然而下,随风起舞。渐渐地,渐渐地,……一片,两片,三片……仿佛一股巨大的引力,使它们凝聚于树下,保护树木生长之源——根。
叶落归根,我恍然大悟:正是有了落叶的滋养,才会有来年的枝叶繁茂。
曾经,山河破碎风飘絮,曾经,我们背负着贫穷与愚昧。多少中华儿女远赴重洋,异地求学。学成之后,无视于荣华富贵的诱惑,犹如那片片落叶殊途同归,将自己一生所学回报祖国。
号称“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钱学森,面对美国政府的威胁利诱,冲破层层关卡,毅然离开美国这人人羡慕的天堂,回归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献出了一切。邓稼先、李四光、钱三强……这些科技史上的明珠,飘零半世,倾其所能,只因他们没忘掉祖国,没忘自己的根在这里。
丰富着一穷二白的中国,使之重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繁盛强大,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愿,回报祖国母亲是他们一生的追求。
曾经,一道浅浅的海峡,隔断父母兄弟姐妹。而今,那隔不断的亲情,隔不断的乡愁。
使远离母亲的儿女落叶归根,纷纷踏上回乡的列车。或捐资助学,或投资建厂,或者只为再看一眼故乡的土、故乡的水,故乡的人。因为这里有他们放不下的眷恋,因为他们深爱着这片热土。祖国发展昌盛,是每位游子的追求。
片片落叶,带着丝丝深情,缕缕眷恋。飞舞着、回旋着,哪能怕天涯海角,也会重归树下,只因它们的根在这里。有了它们的护卫,来年必是一番枝繁叶茂。
舔平自己的伤口
故去的三毛有一句话:受伤的野兽,总是找一个隐蔽的地方,慢慢地舔平自己的伤口。
我曾被话中的野兽震撼过。
不久前,我又被一株植物感动了……
不知何时,家里多了一盆玉树(别人都这样叫它)。它粗壮、结实,有肥厚的叶子。用针一刺,便出来一些水滴,我总爱用针刺它。
可是几天后,被刺过的地方,又恢复了原样。惊讶之余,我便掰下了一片枝干,狠狠地扔了出去。以示自己的不可战胜。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繁忙的学习使我忘记了那盆万年青。一个下午,我回到家,猛地发现窗外又多了一棵。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扔出去的枝干又长出了一棵。
万年青就这样继续同我斗争着。最后,我不得不放弃了:我折断的每一根枝,只要有很少的水和土,它便活了过来,而且越折越多。我知道:我阻挡不了它的生长,更阻挡不了它那如饥似渴的生的追求。
我不禁为之颤动:在生命的道路上,这株小小的植物受到过打击,遭遇过灾难,有过致命的创伤,然而面对不公的命运,它没有气馁、退缩和丝毫的畏惧,反而直面厄运,与现实作不屈不挠的抗争。
人难道连一株植物都不如吗?上帝赐予了我们不同的躯体,也赐予了我们不公的命运:苦难、坷坎和人生的各种绊脚石,有时会漫不经心地给我们致命的一击,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呢?我想:万年青的故事该给我们很深的启示吧!
落 叶
窗外有一棵法国梧桐,样子并不大的。
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的深,枝梢的,绿的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分别。没有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样子。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的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象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象一位少妇风姿卓越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我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
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在长,反要一片片落去,法桐就瘦削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惟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在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捡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做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
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的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的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窗台,与屋檐齐平。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感悟自然” 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一、 训练文题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 训练主项
1. 提高想象联想能力(突出“构思精巧”和“有个性特征”)
2. 提高综合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 训练要点
1. 增强“开合”能力(既要放得开,又要合得拢)
2. 增强“选择”能力(什么方面,什么方式,什么方法)
四、 指导要点
(一)“化一为万”
所谓“化一为万”,是指打开思路,多角度观察和立意。
“感悟大自然”的话题是相当宽泛的,给我们提供了神驰遐想的广阔空间。我们要善于从虚到实,化概念为万象。“大自然”仅仅是一个概念,如果我们从概念出发,当然打不开思路,导致千篇一律去写“要保护自然环境”“要改造大自然”等等。
当然,这些立意本身很好,但是从拓开思路的角度说,就不能不说局限性很大。怎样才能打开思路,出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呢?那就要“化概念为万象”,然后“万中取一”。要在眼前呈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这样才能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给写作提供无限契机。
不要静止地观察,要动态地观察和感知,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和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例如,水有千变万化,山有奇崛险怪,树有万种风情,云有千姿百态。夜望星空,慨叹宇宙之广阔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哪怕只写流星,也会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力量,哪怕只写蝉鸣,也会感悟“四年的黑暗劳作,才有短短一个月的欢唱”;走进森林,感知物种的丰富多样,感悟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类应有的位置,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浮游大海,感受大海的宽阔胸怀,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哪怕只写涛声,也会慨叹“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雨中行,感受一份洒脱和生活的情趣,感悟生活不能总是死死板板,还有另外一种活法;云中游,感受未曾有过的坦荡和奔放,感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襟怀,则“从前的大事,现在变成小事,从前的小事,现在变成无事”。
啜一口溪水,感受小溪的清纯,感悟远离尘世的喧嚣,保持大自然的本真;攀一段山岩,感受大山的倔强,感悟“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气节,不失大自然的本色。人为万物之灵长,有什么不可以摄入笔端,赋予性灵的呢?只要我们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就会拥抱大自然的给予,笔下涓涓,尺幅天地!
(二)“化题为象”
“化题为象”是指善于借助“象形想象”,化抽象为具象,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情思,力避概念化图解话题。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这样写北国的秋:“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再如欧阳修的《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无不借助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寄托情思,抒发情怀。
老舍先生说:“在细微处显出才华。”切忌把大自然当成一个概念,要运用“创造想象”中的“分想”,把整体形象进行细微的分解。朱光潜先生说:“
‘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意象和与之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独提出它来,这种分想的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
”事实上,我们不应把大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感受,所谓感受总是具体的。我们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来写,要善于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景物来写,才能为写“悟”打下基础。就拿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来说,与其他地方的秋有什么不同呢?如果笼而统之地写,是难以写出故都秋色的特点的,或者说难以使读者感受到北国之秋的特点。
郁达夫运用“分想”手法,抓住故都的秋天极具特色的几种景观来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故都之秋特有的秋意。可以说,没有“分想”,就没有细描,就难以引人入胜,就难以抒发真实感人的情怀。所以,“化题为象”,就是要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可具体感知的东西,通过“化大为小”,为“以小见大”创造条件。
(三)“缘象驰想”
“缘象驰想”是指在表现客体时加入主体的思想感情。力避纯客观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再现”,力求从自然到自觉,赋予人的情感的“再造”。自然万物只有在加入人的情感之后,才有了审美意义或具有了新的品格。
“春山如笑,夏山如恋,秋山如妆,冬山如睡”,都具有人的感情色彩。一方面,由我们的眼睛观察万物,则万物都著我之色彩;另一方面,自然之美也无不能“暗示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苏轼观察西湖,就看出了西湖具有人的品格:“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散文家秦牧在《榕树的美髯》一文中说:“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经沧桑的老人。
”
这些都是运用“类似联想”,使“物我两通”的典范。
在想象展开、联想跃迁之时,本来任何一个事物都可能成为我们摄入的对象,为什么我们偏偏要选“此”而不选“彼”呢?这是由于作者与“此”发生了共鸣,受了作者情感的驱使。
人们之所以感悟大自然,是因为大自然的某一点与自己现实生活的某一点发生了联系,也就是发生了共鸣。“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自然与社会的类似之处,运用“类似联想”,写出自己为什么选写这个对象,为什么独在这一方面有强烈的感受。
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情怀。茅盾先生《白杨礼赞》中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和抒情:“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这样就使大自然的景物有了更高的审美层面和更深的审美意义。
写“感悟大自然”,如果没有这个层面,就谈不上“感悟”二字了。
(四)“缘想明意”
“缘想明意”是指在议论、抒情中突出主旨或升华主题。文以意为主,“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苏轼)。
对
大自然的感悟,要由感而悟,不要有感无悟。前文所说的“化大为小”,就是为了“以小见大”。
对大自然的“悟”,首先要有一定的深度,作文的“意”才能有一定的内涵,古人云:“意高则文胜。
”如果仅仅写出自然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只能写出现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其次,对大自然的“悟”还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浮光掠影。一篇800字的作文,应该只有一个意蕴,不要贪多致滥,如果既想写从星空的寥廓感悟宇宙之博大,人的襟怀也应阔大,又想写人类探索无穷无尽,认知永无止境,那么就有可能哪一个也写不深,从而流于泛泛。
写“悟”,可以散见于全文,也可以凝聚于篇尾。例如罗兰的《秋颂》,在极写秋色秋意之后,揭示出“颂秋”的缘由:“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
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
我们写“感悟大自然”,当然要最后落到一个“悟”字上,不要装腔作势,无限拔高,但应有较深的意蕴,给人一定的启迪。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