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宗教

用心如镜?

  1 我们学佛,学什么?学用心如镜,这个心要像镜子一样,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2 诸位想想,镜子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所以佛教给我们“用心如镜”,要清净,要不动,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 你看镜子,外面境界现前了,它里面也现前,虽然现前,镜子沾不沾染?不沾染。
   4 佛菩萨用心如镜,就像镜子一样,没有取舍。为什么没有取舍?取舍到了极处,到了究竟处了,没有取舍了。 5 凡夫用心像照相机的底片,一照的时候,里面就落了一个印象,落印象就是取舍,不知道用心如镜。 6 用心如镜,镜照外面的境界,一样也不会漏掉,样样清楚、样样明了,绝不染着。
  不但以后不染着,正照的时候就不染着。 7 我们平素,在生活里头,一定要懂得用心如镜,再坏的逆境,不会起嗔恚心;再顺心的顺境,不会起贪爱心。 8 我们学佛,学什么?放下分别,放下执着,这个心要像镜子一样。佛教给我们“用心如镜”,我们如果真正能用心如镜,那去佛就不远了!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全部回答

2019-03-20

0 0
随缘,不是随着缘分迷惑颠倒,而是根据众生根性不同而随缘。 随缘,虽在因果之中,而顺势帮助众生,提倡因果教育等事。 随缘,即是般若,无住相,而行布施。 缘字,多端。能起恶习,亦能启善行。 顺佛所教,教有所行,行能所德,德行能善。 阿弥陀佛 个人观点

2019-03-20

42 0
    学佛乃为知苦以离苦 现在常有很多人来找师父开示,我问开示什么?他说他要学佛,我说:‘你为何要学佛?’他说:世间有苦。那就有资格学佛,假如说学佛就是要保佑儿子、女儿考上大学,保佑不生病,保佑一生不会死,那这个人不够资格学佛。
  他不具备学佛的动机,不是针对要离苦而修的,他就是要求保佑感应,虽然有些人可以由求感应心态转悟入正见,可是有些依然被迷信拉走了,再说得简单一点,若我们不生病,医院医生再好也跟我们无关,那么你如果生病,医生在哪里你就追到哪里,原理就是这样,学佛就是你知道苦,而想要出离苦才有希望,那么你不知苦,感觉世间很宝贵活得很快乐、很好,永远想要来当人,那你学佛要做什么?所以学佛就是要做出离苦恼无烦恼者,出离不是说要赶快死,死后要生到其他世界,不是这样,这样就有求生、求存、求再生,如果有想求再生的心态,你要如何出离?永远只是在换一个地方生存轮回而已,不能真正出离一切生死的痛苦,是不是这样呢?所以在我们学佛当中一定要想求出离,出离就是要有舍除一切烦恼痛苦的决心,你有这种决心,你也有慈悲喜舍的大愿心,当我们要出离生死之后,我们还有一个大愿的心,将体证之后的心得教导给别人,所以叫做菩萨,时时刻刻念众生长期生活在苦海中,思惟如何来救渡他们出离苦海。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要度人必须先度自己,假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下水时要将他救起来,自己不会游泳,你跳下去自己也会死,反让别人增加麻烦,是不是这样?所以要先救度自己,你无法救度自己,要如何去救度别人呢?要救度自己必须要深入佛法,包括要修持法之前,一定要先持戒,在戒中不犯恶,所以你内心就会定,不犯坏事,心理自然就会产生定,‘定’就会思惟佛法开智慧。
    但是不要误解只持戒就会开智慧,持戒本身不会,也不要误解修定的本身会开智慧,这都不会,这要相依相缘的,因为你持戒之后心才能安,安才能定,定才能思惟佛法。并不是持受戒而已,你不修定,或是只修定,却不思惟教义,这都不会开智慧,不要说持戒自然就会开智慧,这种说法不圆满。
    也不能说修定就会自然开智慧,外道修定的人一大堆,有些人禅定功夫非常好,强强滚都有喔!这样是否会开智慧,若会开智慧佛陀就不会以一大事因缘来成就佛,来建立一个佛教,佛教是自体证,并不是别人赐给我们的,是佛陀亲身体证的。
  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了解佛法,以佛法的戒律行持,达到自己体证,将自己体证离苦的方法一一来教导给众生,让一切有情的众生同样得到解脱,所以菩萨是由于实践成佛之道而得名,成就佛道是因为他实践了菩萨之行而得果,简单说菩萨是因,成佛是果,其实说回来应该是怎样呢?要先有自体证之后才行菩萨道,这样说才对,无体证怎样行菩萨道,这样就误人了。
    你自己没成佛,怎样教给别人,所以说菩萨这种解释是叫我们平常既然要修行,就要开始培养菩萨自觉觉他的心,你培养自觉觉他的心,有出离心及有度化众生的心,这两种也就是要学佛的法、律,学佛的方法,成就的方法,就像佛陀所说应该必须要做的戒律,所以学法和戒律,两种的意思就是这样。
    千万不要认为我去行菩萨道这才会成佛,不是这样,不能误解,这样就变成错误了,要能利益众生必须要学佛,智慧开启了,觉者才能教导别人,否则就容易把别人带偏了。所以这是提醒我们,要如何在菩萨的因地当中培养我们出离心,培养我们慈悲心,出离就是要对治自己,以慈悲心来思念众生,跟我们息息相关,不忍心看他痛苦,要培养慈悲心,就一定要想到我们人并不是独居的生活,而是群居的生活,今天我有衣服穿,也要有做衣服的人,虽然你用钱去买,但是若没做衣服的,我们有钱也是没有用,吃也一样,住也一样,所以在群居的生活当中,大家都不能被否定的。
    我们不可瞧不起他人,我们一定要了解跟大家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果依佛法来说,我们在还没有学到究竟之前,并不是一期生命就结束,如果依据业力的轮回来说,我们有缘见面说不定是过去具有亲戚关系,也可以这样说,培养你自己本身,有一种慈悲的心态,不要把它误解了,因此菩萨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萨的结果。
     。

2019-03-20

42 0
    顺境和逆境,就像人的两只脚,你要靠这两只脚才能到达目的地,靠一只脚很难。所以不必追求这些外缘。我们现在总想追求顺境,总想逃避逆境。顺利了,就高兴;不顺利了,就不高兴。这叫动心。
   其实在修行的道路上,一定要懂得用心若镜,遇到什么都一样。顺境、逆境,好事、坏事,都要转为道用。  若是分别了,执着了,都会伤害你。如果不分别,不执着,能平等地对待、接纳的话,什么都不会伤害你,不会给你带来烦恼,不会让你痛苦。
  烦恼、痛苦是怎么来的?你分别、执着了,就有烦恼、痛苦了。 学佛、修行就是一个心态。应该是内心无所畏惧。你有所畏惧,说明你没有信心,心中还有取舍,若是生起了信心,为了佛法,为了解脱,哪怕你迈出家门一步,都有善神护法的护持。
    你还用害怕、还用担心吗?还是信心不足,求法的心不迫切。如果有一颗迫切的求法的心,谁也障碍不了你。 任何时候都要靠一个坚定的信念!如果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任何时候都能成功。
  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所以要从自身下手,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别人给你创造修行的对境、修行的助缘,你应该感激,不应该嗔恨。  若是没有生活上的坎坷,没有工作上的挫折,怎么生起出离心呢?如果没有仇人、恶人的伤害,怎么修忍辱呢?作为修行人,一切要观为清净、圆满,一切要转为道用。
  佛讲平等,什么叫平等?好事、坏事平等;顺境、逆境平等。怎么都是好的,这就是平等,这就是用心若镜。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宗教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宗教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