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为什么日本人叫中国人和印度人为“支那人”?

为什么日本人叫中国人和印度人为“支那人”?

全部回答

2018-09-22

4 0

    我不是答过了吗?再复制给你? 寻根溯源,“支那”(cina)一词源于印度。古代印度人把“支那”看作是“秦”的译音,直到唐时演化为cinisthana(梵语中译为震旦)。
  据季羡林先生的研究:“至迟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丝就已经输入印度。在梵文里,有许多与丝有关的字,如cinapatta(成捆的丝)、cinasuka(丝衣服)等,都有cina(支那)这个字根作为组成部分。
    ”可见,“支那”(cina)一词由秦丝而起,经秦皇朝传播远方,它是古代印度对中国文化的反应。    随着佛经的译入,日本逐渐了解“支那”所指并开始使用,如海空大师在其诗集《性灵集》中,有“支那台岳曼殊序”之句,当然,那时“支那一语带有模仿佛经译者的用法,但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直以来,日本人通常称中国为morokoshi、tohn等,这些都是日本人对汉字“唐”的读音,大体反映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唐朝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以致后来宋、元、明、清历代更迭,都无法更改日本人称中国为“唐”的习惯,也没改变日本人对中国文化崇敬、羡慕的心理。
    1713年,新井白石奉江户(今东京)幕府之命,查询罗马的漂流者史多提,趁机了解了不少世界情势,参考了中国的《坤舆图说》,编写了一本题名为《宋览导言》的世界地理书,他把从史多提处听来的关于chi—na的读音,用片假名来表示并在左下角附以“支那”字样。
  新井此举成为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日本的地图上,中国全部以汉唐称呼,此后,大多改为“支那”了,但直到19世纪末,“支那”一称呼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而已。       把“支那”一称呼渗入侵略色彩的是在甲午战争前,1888年,重新出版的佐藤信渊1823年所著的作为日本陆军将士必读书《宇内混同秘策》,表达了一种疯狂的征服野心,以轻视的态度对待中国人,并用“支那”旨称中国。
  至此,“支那”便与歧视联系在一起,并在日语中生根。  1****2年,传教士明恩傅把他陆续写成的关于中国人的观感,汇集成一本300多页的《中国人的特性》,书中列举了中国人的26个特点,其中包括“没时间观念”、“没有准确观念”、“拐弯抹角的天性”、“理智混乱”、“轻视外国”、“因循守”、“互相怀疑”等;并狂言:“中国社会如同中国的景致一样,远看好看,近则臭气难闻。
    因为脏与臭不能摄入镜头。”该书一出版,就受到来华教士的喜爱,称此书是对中国人性格“最深刻、最珍贵的研究”。而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匆匆发表了日译文,并题为《支那人之气质》,其基调当然是阴冷的。
      1****4年的甲午战争,把近代中国的耻辱推向了极点。次年的《马关条约》使日本人赢得了“日本胜利!‘支那’败北:”的一片欢呼声。  于是,“支那”取代了morokoshi、tohn,成为日本人称谓中国的普通用语,特别是,带上了战胜者对失败者的轻侮的情感和心理。
  当时辱骂性的称呼还有“chanchan”(猪尾巴猪尾巴)、“chankor。”(清国奴)等,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中有4名便是在这种侮辱下气走的。  除日本外,一战前的荷兰字典《标准范罗德字典》在解释“支那”时这样写道:“支那,即愚蠢的中国人,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
  ”西方其它字典对“支那”一词的解释也大同小异。 原因很简单:近代中国,特别是清末,给世界的形象,就是老弱、保守、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国力日盛,影响渐大,中国的称谓问题才日趋统一,“支那”一称呼在民间逐渐消失了。
    历史已证明,觉醒、奋斗才是民族的出路,中国的国际形象往往与中国社会发展、中国人民觉悟密不可分,而胜者、强者才有资格以“命令”形式说不!。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求职就业
军事
时事政治
法律
宗教
其他社会话题
其他社会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