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宗教

敦煌莫高窟彩塑前后各期有何不同?

敦煌莫高窟彩塑前后各期有何不同?

全部回答

2016-09-18

82 0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 上。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一个名叫乐傳的和尚云游到此,见呜沙山在落日的余 辉中射出万道金光,仿佛千佛在金光中闪现,由于不懂这其实是砾石岩产生的反光作用,以为是佛光,于是在山的东麓岩壁上修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至唐则 天武后时代,鸣沙山东麓已发展为“窟室一千余龛”。自前秦历经各代至清,在 长达1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洞窟高低错落,鱗次栉比,至今尚存石窟492个。它是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燦明珠,是举世闻名的人类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而彩塑是其主体。  鸣沙山的崖体, 在地质上属于玉门系砾岩层,由砂和小石粒胶结而成,质地松软,不适宜制作像云冈石窟那样的圆雕和浮雕。古代的匠师们因地制宜,制作了敷彩的泥塑。
  2415尊彩塑在秦汉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外来佛教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佛教雕塑。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时代的彩塑,属早期塑像。  其中多以弥勒(菩萨或佛像)为主像。
  北魏275窟,可称弥勒窟,正壁一尊大型弥勒菩萨,头戴佛冠,袒胸露臂,项饰璎珞,扬掌交脚骑坐双狮。早期彩塑弥勒唱主角,这和北魏流行对弥勒下生的敬仰分不开。弥勒下生是指弥勒降到人间成佛,从此“天下太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长期生活在战乱中的北方人民,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寄托于弥勒这位“未来佛”。早期塑像还有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多宝佛,又名大宝佛。佛经说他在过去世曾起大愿:假若我成佛,不论什么地方说《法华经》,我的宝塔一定涌现其前赞叹,以证明我闻法听经。
  此后,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华经》,佛座前便忽然涌出一座宝塔;多宝佛就坐在其中。  早期塑像多“禅定相”。“禅定”,就是“思维修”,意思是澄心静虑,参禅入定。修禅需要观像,观各种佛像和佛的种种事迹。
  这里的石窟群像,无疑为修禅者构筑了一个“佛国世界”。敦煌地接西域,是西域文化东渐的必经之地,中外文化在这儿汇合交融,以后便产生了盛唐文化。而早期塑像正值西域文化初传之期,从人物造型、衣冠服饰上所体现的艺术风格看,都还留有明显的外域文化的痕迹。
    如:彩塑面相“眉长眼鼓,鼻梁高隆”,一副胡容梵相。隋、唐时代的彩塑是莫高窟的黄金时代作品,属中期塑像。洞窟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第427窟有28身之多,第148窟更多至70余尊。
  其中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乃至天王脚下踏着的“恶鬼”等,构成“一窟之内,宛然三界”的氛围。  隋代虽然只是短暂的30余年皇朝,但是石窟中成铺的“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三身佛”(法身、报身、应身)、接引佛、弥勒佛、释迦牟尼佛,一铺像往往多达7尊,说明隋代之崇信佛教的程度。
  隋代塑像一般头大、体壮、腿短,因此,隋代才开始出现的四天王像,人体比例也不够协调,虽然两眼圆睁,架势威猛,但缺乏内在的力量。  这也许是中西文化融合过渡时期的产物。而唐塑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高33米的“北大像”(第96窟)和高26米的“南大像”(第130窟),那长达16米、右胁而卧的释迦捏槃像及绕佛侍立的72弟子群像(第158窟),算得上石窟中规模最大的。
  这些佛、菩萨像形象最丰富,也最能体现盛唐风貌。  此外,与早期的菩萨多为男像不同,莫高窟中隋唐时代的作品逐渐变为女 像,其面色莹洁,曲眉丰颊,柔姿绰态,肌肤细腻,裙帔华丽,是一种温柔、娴雅的女性风度,而且变静为动了。
  唐时,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已有广泛影响, 他们属“十地菩萨”,除了佛,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坐在莲台上,一腿盘曲,一 腿下垂,这种姿态优美的坐式,叫“如意坐”。  这些唐代塑像所体现的“浓丽丰肥”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佛像雕塑的中国化。
  莫高窟彩塑的艺术演变,是中外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性地融化外来文化的巨大力量。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宗教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宗教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