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曲剧的“帮腔”有何来历?

曲剧的“帮腔”有何来历?

全部回答

2016-04-05

50 0
    “帮腔”起源甚早。汉代刘向《淮南子》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而在中国戏剧声腔史上,所谓“一唱众和”的形式,从隋唐时期的《踏摇娘》起,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总脉。
  直到清代,使用“帮腔”的弋阳腔和花鼓戏、嗨子戏还在河南的不少地方传唱不息。“帮腔”与“曲子”结缘,则始于清嘉庆年间。  当时,由“哼小曲”发展为可以舞之蹈之的“踩唱”,非常需要一种“群口”演唱形式,来增强气氛,抒发人们节日欢乐的心情,这样,“帮腔”便被有意识地吸收进来了:不仅〔莲花落〕〔呀呀哟〕〔太平年〕等俗曲插入了帮腔,即如〔阳调〕〔双叠翠〕〔句句双〕等小令也以末句重复式“哼咳”一番。
    而当登上舞台之后,又觉得它似乎成了累赘,于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又一一先后废除之。当然,曲调还在,不过为了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原来的曲调又大多被改作伴奏过门罢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