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可复许乎?《孟子》中“公孙丑问曰?

  《孟子》中“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軒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 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 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 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 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 ”曰:“管仲,曾西之 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軒?杯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 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 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 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 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 如乘势;虽有糍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 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鸣狗吠相闻,而 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 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樵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 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 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 时为然。””这段话的主旨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16-06-02

142 0
   作为儒家“王道”思想的传承者与推行人,孟子不愿意、更不 屑与推行“霸道”政治的管仲、晏婴相比。 孟子坚持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 他认为,不管是从人口、土地还是时机看,在齐国推行仁政乃是 最佳的时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时机比智慧、工具等更重要。一旦时机 成熟,就应该马上付诸行动。孟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在与公 孙丑的对话中毫不避讳地指出推行“王道”的重要性。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