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卧佛寺的由来是什么?

卧佛寺的由来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16-07-15

85 0
     卧佛寺位于北京西山的寿安山南麓,香山公园北面约二公里处, 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寺院坐北向南,由三组平行院落组成。中组 有天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五进殿楼,层层深 入,一气贯通。
  东西两组,是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 殿客堂和行宫别院。 卧佛寺之称源于清雍正年代。  该寺唐初建时名为“兜率寺”,其 正名为“十方普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进行了重修改建, 改称为“卧佛寺”。
  为何改称此名?是因主殿——卧佛殿,安放着一 尊巨大铜铸造的卧佛,是寺院的主要象征,因此改称此名,一直沿 用至今。 卧佛殿内的这尊巨型卧佛,铸制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使用 50万斤铜铸造而成,长达5米之多,作侧身安卧状,双腿直伸,左 臂平放腿上,右臂弯曲托头,体态匀称自然,表情从容安详,身后环 立12尊佛像,传说为释迦牟尼圆寂前,在娑罗树下向弟子们嘱咐后事 的情景。
    这尊巨型卧佛铸建工艺十分精湛,表现了元代铸造艺术的高 超水平。殿前两棵娑罗树(七叶树),相传是建寺时从印度移来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