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军用什么步枪?德国有毛瑟,苏联
1942年4月,新枪被美军列为制式装备部队,命名为M1式冲锋枪,这是美军的第一支制式冲锋枪。M1于当年开始生产,共制造了249420支,1943年又增加36060支。萨贝迪公司其他方面的改进包括:拉机柄移到机匣右侧,并对拉机柄形状进行了简化;原先的可调标尺更改为钢板冲压的“L”型标尺;去掉了枪管外部的散热槽,同时枪口防跳器因为作用不大也取消了。 M1928的枪托与机匣采用滑槽配合连接,可以拆下,而M1则直接用两个螺钉固定在机匣上。此外M1只能使用20发或30弹匣供弹。
M1进一步简化即成了M1A1,后者是最后一款军用汤姆逊冲锋枪。 M1A1与M1的外观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是M1A1取消...全部
1942年4月,新枪被美军列为制式装备部队,命名为M1式冲锋枪,这是美军的第一支制式冲锋枪。M1于当年开始生产,共制造了249420支,1943年又增加36060支。萨贝迪公司其他方面的改进包括:拉机柄移到机匣右侧,并对拉机柄形状进行了简化;原先的可调标尺更改为钢板冲压的“L”型标尺;去掉了枪管外部的散热槽,同时枪口防跳器因为作用不大也取消了。
M1928的枪托与机匣采用滑槽配合连接,可以拆下,而M1则直接用两个螺钉固定在机匣上。此外M1只能使用20发或30弹匣供弹。
M1进一步简化即成了M1A1,后者是最后一款军用汤姆逊冲锋枪。
M1A1与M1的外观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是M1A1取消了M1枪机上的三角形击铁,改活动击针为固定击针。另外下机匣左侧的保险扳手和射击选择扳手也简化为插入式单销轴旋转式样。M1A1在钢板冲压的标尺两侧安装了三角形护翼,防止落地时标尺受外力变形,同时枪托增加了贯通式交叉螺钉,提高了枪托对冲击的耐受性。
M1A1冲锋枪是在1942年10月正式定型的,当年生产了8552支,1943年产量为526500支。1944年M1停产以后,M1A1继续生产了4091支。M1A1是汤姆逊系列冲锋枪中最容易加工、成本最低的一种,1944年一支带有备件的M1A1成本仅45美元。
汤姆逊在中国
在当年孙中山先生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时的历史镜头中,紧随他身后的卫兵肩扛着一种体型硕大、前后都有握把、带有弹鼓的武器,它就是在中国装备近60年,比同时进入中国的“花机关”—MP18/28冲锋枪使用更广泛,名气也更大的汤姆逊冲锋枪。
汤姆逊的英文原文是Thompson,由于翻译的不同,国内也译做汤姆生、汤普森或汤普逊。在中国,这种武器常被称做“汤姆生手提机枪”,简化后就是“汤姆枪”或“汤姆式”。
虽然美国军方对汤姆逊M1921冲锋枪没有多少兴趣,但并未妨碍该枪以警用武器的名义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出口,后继型号M1923、M1927、M1928也是如此。
1922年,孙中山先生从美国购入30支M1921,用于武装其卫队,这些武器在陈炯明叛变事件中曾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也是有据可查的冲锋枪在中国最早的应用。国内早期使用较多的还有M1928及其改型,M1和M1A1式则是在二战末期才向中国提供的。
二战期间美国生产的140余万支汤姆逊冲锋枪中,相当一部分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了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后期的反攻缅北和雪峰山会战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1944年底美军改用M3系列冲锋枪,替换下来的大批各型“汤姆枪”通过折价销售、无偿赠与等方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国民党军队。
截止1945年4月底,国民政府通过租借法案从美国获得的“四五手提机枪”已达44145支。而1948年,国民党政府向美国订购7个军又3个师装备,这批军火在次年3月中旬前抵华,其中“四五口径机枪交货实数12975枝”,这里面大多是汤姆逊冲锋枪,同时有“四五口径弹药交货实数2。
66亿发”。1947年前后,国内第20、第90兵工厂也开始生产。45枪弹,以供国内日益增多的汤姆逊等美制冲锋枪使用。
“汤姆式”也是国内最早仿制的冲锋枪之一。1923至1924年,广东兵工厂曾仿制过39支M1921。
1926年,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也开始仿造,1927年改称太原兵工厂后,专门建立冲锋枪厂,1928年月产达900支。国民政府接管后一度停造,1932至1934年期间又恢复生产,最高月产250支。
到1946年,西北制造厂又批量生产该枪。这些仿制品统称为“晋造手提机枪”,根据前方有无小握把,可分为两种型号,有前握把者较长、较重,两者均采用20发弹匣,也可通用50发弹鼓。这些晋造“汤姆式”标称口径都是11。
25毫米,经常让人误以为它与美国原产的口径不同,实际上两者的弹药是通用的。国产“汤姆式”的另一主要厂家是重庆武器修理所,1928年至1935年间累计生产两种型号共4700支,口径均为7。63毫米,以求与驳壳枪弹通用,其中一种仿自M1923型,装有两脚架,可兼作轻机枪使用。
此外,华阴、赤水等兵工厂亦曾仿造此枪。这些国产的汤姆逊仿制品装备的广泛程度远远超过今人的想象,在中原大战中各路军阀都有使用,到抗战之前,甚至连甘凉一带少数民族武装手中也有少量的汤姆逊冲锋枪。这些仿制品与美国原枪相比,尺寸和细节均有不同,零件一般也不通用,质量更是参次不齐,同时因为磨损和子弹来源等原因,到抗战中期后应用反而不多,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提供的原产品。
由于舶来品数量很多,虽然1947年国民党第90兵工厂也根据M1式仿制成功“四五冲锋枪”,但最终未批量生产。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红军就开始接触和使用“汤姆式”冲锋枪,其中多是国内仿制品。
抗战初期,八路军也曾少量装备过晋造冲锋枪。1945年2月,新四军三纵发起天目山第一次反顽战役,歼灭“忠义救国军”1700余人,缴获包括14支“汤姆枪”在内的大批武器。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军在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同时,也缴获了许多美制“汤姆式”,使我军装备有了很大改善。
吴强所著《红日》中,写到杨军伤愈归队,发现部队与早先相比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班、排长身上全是汤姆式枪”。该小说所反映的孟良崮战役中,我军缴获冲锋枪2484支,其中就有“汤姆式”1210支。而解放战争后期的淞沪战役中,一次即缴获汤姆逊冲锋枪3415支。
这些口径大、射速高的“汤姆式”装备我军后,在近战、夜战中显示了巨大威力,为全国解放立下了卓越战功,国民党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都是在战场上被解放军战士手中的“汤姆式”击毙的。
同时,该枪也是剿匪、维持治安的得力武器,在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中,作为警备部队驻守南京路的八连官兵,都是以“汤姆式”等美制冲锋枪为主要武器。而反映国民党海军起义的《海魂》中,起义水兵们使用的也是“汤姆式”、M1卡宾枪等美式装备。
这些汤姆逊冲锋枪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1951年以后才逐渐被苏式冲锋枪所代替,在国内民兵中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末期。其中有些汤姆逊冲锋枪还经过改造,改为发射7。62毫米50式冲锋枪弹,特征是使用弧形弹匣,这些改装枪在《乌龙山剿匪记》等国产影视作品中常有出现。
综述
汤姆逊冲锋枪可谓是“大器晚成”,尽管发明的时间很早,但成为美军制式武器却很迟。当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后,装甲部队的扩建才使汤姆逊冲锋枪成为美军眼中的热门货,陆军部向自动武器有限公司订购了847991支,萨维奇公司也生产了539143支,后者连同其分包厂商的总产量是125万支,总产量超过了同样著名的德国MP38和MP40。
汤姆逊冲锋枪带有浓厚的早期武器的色彩,比如说它采用全木制固定枪托,因此全枪较长,伞兵在携带这种武器时不得不把枪托事先拆下,落地后再装回枪上,但这几秒钟的耽搁可能会导致致命的后果,而装甲兵们更喜欢将其枪托去掉后再使用。
该枪另一个早期武器的特征就是机加件多,因此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即使是最便宜的M1A1,也抵得上4支英国“司登”冲锋枪的价钱。同样的原因还导致这支武器的重量惊人,M1928空枪即接近5公斤,如果加上满装的100发弹鼓,几乎相当于2支M3冲锋枪的重量,使用者很容易疲劳。
不过,虽然缺点很多,但并不妨碍汤姆逊冲锋枪成为一支深受战士信赖的武器,它的最大优点是性能稳定可靠,而且具有足够的杀伤力,敌人只要挨上一颗它射出的。45口径枪弹,就有可能立即丧失战斗能力。
1942年,美国受“司登”的启发,研制了结构简单、工艺性能更好的M3“盖德”冲锋枪,其成本不到M1A1的一半,汤姆逊系列开始逐步淘汰。
到1944年年底,供美军使用的各种汤姆逊冲锋枪全部停产,转为生产M3。但战后美军依旧保留了一部分M1/M1A1冲锋枪,并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少量使用。美军撤装下来的汤姆逊冲锋枪除一部分作为军援提供给美国支持的部分国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外,其余大多在战后作为废铁处理掉了,目前只在民间市场和收藏家手中才能看到。
前南内战期间,克罗地亚和穆斯林武装的武器库中还偶尔出现过这种“老当益壮”的武器。不过,包括自动武器公司在内的美国一些厂商仍在生产汤姆逊冲锋枪的半自动民用型号和零配件,以满足射击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需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