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读“历史”,怎样去读,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历史书太枯燥,不如读“解读”;解读太刻板,不如读“品读”;“品读”太严肃,不如看电视剧。
但是读别人的思想多了,历史的真相就丢失了。某某学者如何“解读”、“品读”历史,都只是他个人的见解,历史的真相还需要爱好历史的人们自己去“阅读”。要通过文艺作品去了解历史,只能离历史越来越远,还有可能偏离文艺作品的主旨。
好比《三国演义》,历史在里面已经被美化,改写,粉饰了,但并不妨碍我们感受这部作品的精神。想了解抗战史和新中国史,看《亮剑》行吗?不行。但也不妨碍我们品味李云龙的精神。
所以那些说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的学者们,我觉得可以歇了。《三国演义》讲的是人和人的精神,和历史无关,通过文艺作品解读历史本来就是南辕北辙的事情,与拉不拉下神坛又有什么联系吗?
一方面是各种吹嘘权谋的书籍、炫耀偶像的电视剧把历史媚俗化;另一方面是把历史强加到文艺作品中,造成另一种形式的媚俗。到头来我们该如何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然后就有了“用现在的眼光看历史”的奇论。秦桧跪在岳飞和于谦墓前,他也许也不想有同伴,如果按照现在的眼光看历史,我们民族的脊梁将长在哪里?我个人认为读历史和读文艺是要分开的,想娱乐,就不要追究真相;想考据,就不要苛求趣味。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同意。
我以前有段时间就老是从各种文学作品中搜集历史知识。虽然有见识的见解或者冷门的史实看到不少,但是感觉不成系统。
一来历史除了大势所趋以外还有许多偶然因素,而文学作品都是理顺了来写,这里面的契合度天生就不可能太高;
二来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关联可能隔个上百年,其间的关系可能错综复杂,以文学作品的篇幅或者业余写手的实力来完成诠释历史的责任,要是写出来的象个学术作品才是值得奇怪的事情。
个人觉得不管从什么渠道了解历史,关键是得注意兼听和偏信的问题。如果能做到不因自己的立场而主动排斥某些派别的历史表述,那么积累下一些历史常识应该是不难的。
=========================...全部
同意。
我以前有段时间就老是从各种文学作品中搜集历史知识。虽然有见识的见解或者冷门的史实看到不少,但是感觉不成系统。
一来历史除了大势所趋以外还有许多偶然因素,而文学作品都是理顺了来写,这里面的契合度天生就不可能太高;
二来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关联可能隔个上百年,其间的关系可能错综复杂,以文学作品的篇幅或者业余写手的实力来完成诠释历史的责任,要是写出来的象个学术作品才是值得奇怪的事情。
个人觉得不管从什么渠道了解历史,关键是得注意兼听和偏信的问题。如果能做到不因自己的立场而主动排斥某些派别的历史表述,那么积累下一些历史常识应该是不难的。
=======================================
关于楼下罗某的说法。
五胡乱华之类,或者也可能是两晋时民族政策不当而激发民族矛盾的问题,而施行这些政策的是三国内战的胜利者。
后人写的演义,傻子都知道是为失败者惋惜,顺便抹黑一下胜利者。除了“儒家至上”之类的老生常谈以外,或者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追捧一下本可以靠两汉的传统治国、来消弭民族冲突的失败者们呢?
总之把自己的读后感当作作者的写作目的,实在有点自以为是。
至于三国时的历史么。如果没有那些“英雄”的作为,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是蝗虫一般的农民起义会延宕很多年;
其次是没有治国理想的军阀会单纯为了私欲而穷兵黩武、忽视内政;
最后是周边少数民族可能比“五胡”时期提前上百年就南下、东进(貌似曹操的某个儿子就对付过北方的乌桓)。
历史是错综复杂的,让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讨论历史事件的意义,其难度不下于搞智力竞赛吧。
——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