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生活 生活常识

为什么吃糖会牙疼?

而其他味道的东西不会?

全部回答

2007-03-29

0 0

    牙疼原因透视   牙疼是口腔科最常见的病症。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牙疼虽然是小毛病,却困扰着很多人。它可能由许多原因引起,如龋齿、急性牙髓炎、急慢性根尖周炎、牙周炎、牙本质过敏、牙齿折裂等。
     龋齿引起的牙痛表现为牙体有龋洞,早期多无自觉疼痛,但是如果遇到酸、甜、冷、热等刺激或食物嵌塞入龋洞时而感牙痛,外界刺激去除后疼痛多可停止。     急性牙髓炎引起的牙痛表现为牙齿自发性阵发性疼痛,遇冷、热刺激及夜间平卧时疼痛会加重,常常不能明确指出患牙的部位,可查到深龋洞、深牙周袋或非龋性牙体疾病,患牙冷热刺激引起剧烈的疼痛,刺激去除后疼痛持续较长时间。
  做开髓术后,疼痛即可缓解。慢性牙髓炎患者有长时间遇冷、热刺激痛,吃东西的时候痛或定时的自发性钝痛,多数可定位。     急性根尖周炎引起的牙痛表现为牙齿呈持续性跳痛,牙位明确,患牙有伸长感或浮起感,不能咀嚼食物。
  检查患牙叩痛剧烈,局部牙龈红肿、压痛。牙周炎也可以引起牙痛,表现为牙齿持续性钝痛,伴牙龈红肿、出血溢脓,甚者牙齿松动,牙龈萎缩。   牙本质过敏引起的牙痛,患牙牙齿表面多有磨耗,牙釉质破坏,或牙龈萎缩,牙颈部暴露,致使牙本质外露,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牙痛。
         另外,可以诱发和伴发牙痛的疾病还有三叉神经痛、颌骨骨髓炎、干槽症、智齿冠周炎、急性化脓性上颌窦炎、颌骨恶性肿瘤、牙龈恶性肿瘤、颌骨含牙囊肿、埋伏牙压迫牙根吸收、上呼吸道感染、缺血性心脏病、白血病、癔病、神经衰弱等。
  总之,牙疼虽然不是大毛病,也不能轻视它。

2007-03-29

702 0

    糖 糖又称碳水化合物,包括蔗糖(红糖、白糖、砂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淀粉、糊精和糖原等。在这些糖中,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久,其余的糖都要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怀利用 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热能。
  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4千卡能量,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  此外,糖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 体内葡萄糖过多时,多余部分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在肝脏内。
  当体内缺乏糖时,肝糖原再转为葡萄糖而被利用。过多的葡萄糖还可以转变为脂肪组织。所以多吃糖类食物可以使人发胖。 在各类食物中,粮信的含糖(淀粉)量最高,它是人体所需要糖的主要来源 我国人均糖摄入量会增发病危险吗? 一、我国人群中糖的摄入量及其与美国白人的比较:   我国食物消耗量资料表明平均每人糖的年消耗量为5。
    5公斤(轻工业部资料),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美国1965-67年人均蔗糖年消耗量为44公斤,1983-85年降至30。6公斤(这与美国近年大量发展高果糖浆替代部分蔗糖有关),仍然是中国的5。
  5倍。我国和美国在心血管病流行病学领域的一项合作研究于1987-1988年在北京和广州工农人群中的调查结果〔2〕表明,北京重工业工人和近郊农民人均日摄蔗糖量在9-13g(年均3。  3-4。
  7公斤)之间,广州重工业工人和近郊农民人均日摄蔗糖量在18-31g(年均6。6-11。3公斤)之间(以上摄入量包括所有食物中的蔗糖总量)。以上所调查的是南北方工人和农民中生活水平较高的一部分人,由此推测我国南北方人群平均蔗糖摄入量不会超过北京和广州的水平。
    北京工农人群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给热量的52。2-62。2%,蔗糖仅占碳水化合物的3%左右;广州工农人群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给热量的54。8-66。%,蔗糖占碳水化合物的6%左右。
  美国白人调查资料〔3〕表明,美国白人膳食中总碳水化合物仅供给总热量的39-41%。由此看出我国的膳食特点是高碳水化合物低糖,而美国则是低碳水化合物高糖。     二、我国目前的糖摄入量水平会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吗?   如前所述,西方国家的膳食特点是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中精制糖的比例又较高,这样的膳食中高饱和脂肪酸和高胆固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
  糖是纯热量食物,摄糖量过高会使总热量高于消耗量,造成超重或肥胖,而超重肥胖又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西方国家针对他们的膳食特点提出在限制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的同时应限制糖摄入量。
    但摄糖对冠心病发病的作用并不清楚,国际上还没有足够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证明蔗糖摄入量对冠心病发病有因果关系。大家都知道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低是冠心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我们曾以北京、广州人群研究的资料来分析个体糖摄入量对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未见日均糖摄入量和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有显著正关联,也未见它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水平有显著负关联,即便在人均摄糖量较高的广州人群内亦未见此种关联。
    由此初步推论,如果我国人群人均日摄糖量达到87、88年时广州工农人群的水平,即每人每日平均30g(年均11公斤),似不致因此导致血脂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危险。   三、糖在食品多样化和改善烹调方法中的作用:   我国北方食物品种单调和由此导致的嗜咸饮习惯是导致高血压发病的因素之一,而高血压又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预防心血管病的措施之一是改善膳食结构。
    一些食糖适量的加工食品可以丰富食物品种,在增进味感的同时提高多种营养成分,如掌握得当可不致造成不良影响。因副食品种单调,烹调方法简单,以食盐和酱油为主要调料是北方的烹调习惯,不少人认为“不咸就没有味”,但南方副食品种较多,人均盐摄入量低于北方,做菜有加糖的习惯,菜不咸但有滋味,因此烹调时适当用糖及其他调料,不失为一种减少用盐的手段。
     四、糖摄入量要适度:   什么叫适度?有两方面的涵意,一是指群体适宜的平均水平,一是指针对分体具体情况的适度。从群体平均水平来讲,现在尚无足够的科学资料来提出一个标准。
  仅从现有资料看出一些线索。以北京和广州相比,广州工农人群人均日摄糖量为北京相应人群的约2倍,但广州人群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率却显著低于北京,可见糖摄入量的差别不是心血管病发病率差别的原因。
    如果我国人群人均摄糖量稍提高达到如1987-88年时广州人群的水平,似不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但就已患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或已超重肥胖者,则应适当限制糖摄入量。
  儿童时期为防止肥胖和龋齿也不应吃过多的糖果和其他甜食。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人每日的耗糖量以每千克体重为0。  5克左右最佳。 人体能缺乏糖摄入吗?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哪一种糖都不好,事实上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而且是最最合理的能量的来源,如果用蛋白质来代替糖提供人体必需的能量,那么便会明显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如果用脂肪来代替糖,那么我们的脑力将明显减退,因为脑组织必须由葡萄糖代谢提供能量,而且稍不当心将不知道会增加多少心血管病。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糖。这些年欧美人士也认为多吃糖类食物会引起肥胖,于是便有一种叫做阿特金斯饮食法流行,这种饮食法严格限制糖类食物的摄入,所需热能全由蛋白质与脂肪提供,验证下来,这些人不但体重不减,而且心血管病增加,肾脏不堪负担,脑力明显减退。
  人终究不是狮子老虎,糖类食物是需要的,而且应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提供者,当然糖类食物也是需要限制的,其实要限定的主要是米饭、馒头、面条之类,白糖并不“赛砒霜”,吃些也无妨,因为和米饭馒头相比,不可能吃那么多。
    当然并不提倡多多地吃糖。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生活
生活常识
美食/烹饪
起名
服装/首饰
美容/塑身
购物
购车养车
家电
礼节礼仪
家居装修
保健养生
交通出行
婚嫁
购房置业
育儿
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