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略轰炸机?什么是战略轰炸?
什么是战略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一般是指用来执行战略任务的中、远程轰炸机。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当量核武器的主要运载工具之一。它既能带核弹,也能带常规炸弹;既可以近距离投放核炸弹,又可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既可做战略进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时也遂行战术轰炸任务,支援陆、海军作战。
战略轰炸机的分类
根据作战任务,战略轰炸机可分为核突防轰炸机、巡航导弹载机和常规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战略轰炸机的发展趋势是:
(1 )用先进的空射巡航导弹和有关的电子设备改装现役飞机, 延长其服役期。
(2 )继续研制先进的轰炸机。
(3 )战略轰炸机向隐形化方向发展。
战略轰炸机...全部
什么是战略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一般是指用来执行战略任务的中、远程轰炸机。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当量核武器的主要运载工具之一。它既能带核弹,也能带常规炸弹;既可以近距离投放核炸弹,又可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既可做战略进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时也遂行战术轰炸任务,支援陆、海军作战。
战略轰炸机的分类
根据作战任务,战略轰炸机可分为核突防轰炸机、巡航导弹载机和常规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战略轰炸机的发展趋势是:
(1 )用先进的空射巡航导弹和有关的电子设备改装现役飞机, 延长其服役期。
(2 )继续研制先进的轰炸机。
(3 )战略轰炸机向隐形化方向发展。
战略轰炸机的由来
飞机开始作为军用是从侦察开始的,空中侦察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而在侦察飞行的过程中,“抽空”甩几颗手榴弹或迫击炮弹就成了“轰炸机”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1915年)已出现了专门研制的轰炸机,它就是俄罗斯的一种“重型”四发轰炸机,称西科尔斯基“伊利亚·穆罗梅茨”Ⅱ型,由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研制。该机起飞重量4590千克,可载炸弹520千克,乘员7名,每台发动机功率110千瓦(150马力)。
另一种是意大利的“卡普罗尼Ca32”型三发轰炸机,由卡普罗尼航空工程公司研制,起飞重量3300千克,可载炸弹850千克,乘员4名,每台发动机功率73.5千瓦(100马力)。但真正开始用飞机专门轰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国人,1917年德国对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持续轰炸,特别是夜间轰炸,开创了一个残酷杀伤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国后来的报复。
从此也就有了“战略轰炸机”的称谓。
一般来说,战略轰炸机都是远程轰炸机。不过作战半径多远算“远程”在不同时期定义是不同的。文章开头提到的两种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就只有150千米左右。
而在二战期间,航程在3000千米以上的就被认为是远程轰炸机了。例如英国的“兰开斯特”MKⅡ其航程为3 620千米,原苏联的TB-3为3225千米,美国的B-24“解放者”为3 380千米,B-17“空中堡垒”为3 200千米,B-29“超级堡垒”甚至达到5200千米。
它们的作战半径一般是航程的30%~40%,视不同挂弹量和作战飞行方式而异。至于80年代以后的远程轰炸机如美国的B-1、B-2,原苏联的图-160“海盗旗”,航程都达到了10000千米以上,如果还允许(或有条件)空中加油那就无法说了。
限制航程的因素还有机内滑油容量、氧气总供应时间或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现在,机内油航程不超过8 000千米的轰炸机已不能说是远程轰炸机。而8 000千米距离的物理概念是什么呢?从北京到伦敦的空中直线距离是8193千米,到美国旧金山是9 495千米,到莫斯科是5 800千米。
在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英国一贯重视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哈利法克斯”(Halifax)、“兰开斯特 ”(Lancaster,)等优秀机型参战。
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美国远程轰炸机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原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
1932~1937年生产的TB-3型共装备818架。1949年的别-8四发轰炸机,起飞重量32吨,载弹2吨,航程4700千米,则只生产了79架。德国一贯只重视战术轰炸机,特别“迷信”俯冲轰炸机,在批生产的轰炸机系列中根本没有远程轰炸机的位置,也不支持研制。
所以当征服大部分欧洲后,需要从空中攻击英国和空袭原苏联时,特别是需要轰炸已搬迁到乌拉尔山区的原苏联军工厂时才发现没有可用的武器,而这时已经晚了。日本也有类似情况,但不是不想研制而是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
1943年开始发展的G8N1型“连山”四发重轰炸机,大小、性能和布局都与B-17相似,航程为3 950千米,载弹2~3吨,到投降时只试制了4架,并且尚未试飞完。
由于战争的需要,上述远程轰炸机虽然昂贵(B-17每架238 330美元,B-24每架366 000美元,B-29每架639000美元,而P-51战斗机只需要50 985美元),但生产量都很大。
上述各型轰炸机的总产量为:“哈利法克斯”(1939年首飞)6176架,“兰开斯特”(1941年首飞)7 366架,B-17(1935年首飞)12 731架,B-24(1939年首飞)18481架,B-29(1942年首飞)3 967架。
二战期间,轰炸德国及其盟国所投的炸弹量为:1942年47122吨(全为英国轰炸机),1943年达到201 622吨(英、美两国的轰炸机),1944年达到914 518吨,1945年德国投降时为380113吨。
当时轰炸的重点是德国的关键军火生产基地以及燃料炼制厂、油田、水坝等。当然也有一些纯属报复性的轰炸,例如1943年7月24~28日以及8月2日,英美轰炸机连续对德国最大城市汉堡的轰炸,共出动飞机3 000多架次,投弹约9000吨,破坏区域77平方千米,完全烧光地区32平方千米,死亡达10万人。
二战的经验表明,在陆上战场不处于优势,未能掌握制空权或没有打击远程目标的必要时,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确没有用处,它是一种十分昂贵而且要求大量高新技术的武器,研制时间很长。但一旦有条件使用时,则威力巨大。
二战后期德国很多飞机因遭轰炸缺乏燃料不能起飞作战,日本受B-29轰炸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更不用说原子弹的破坏了。
喷气时代的战略轰炸机
50年代以后,只有英国、美国和原苏联仍在发展远程轰炸机。
当时英国有三种喷气式机型都以字母V为首的名词命名,即“勇士”(Valiant)、“胜利者”(Victor)和“火神”(Vulcan,)。这些飞机重量都在60~70吨,航程7 000~9000千米,载弹4.5吨,速度都是高亚音速,可挂配核弹头的导弹,但很难理解为何英国同时需要三种差不多的远程轰炸机。
这些飞机在1992年前已全部淘汰。美国先后研制出B-47、B-52两种喷气式型号,前者与英国的轰炸机属同一级别,已于60年代初退役,而B-52则计划使用到2030年或更晚一些。原苏联的图-95是涡桨发动机飞机,最大起飞重量达185吨,载弹12吨,航程13200千米。
它的速度也不慢,高达870千米/小时。这型飞机可能用到2010年或更晚一些。
80年代以后研制远程轰炸机的只有美国和原苏联。机型共三种,即美国B-1、B-2和原苏联图-160。B-1和图-160是变后掠翼飞机,起飞重量分别为216吨和275吨,最大载弹量20吨以上,航程分别为12 000千米(B-1B型)和12300千米。
B-1最大速度1.25马赫,图-160则可达2.0马赫。B-2是亚音速的隐身轰炸机,航程11600千米(载弹17吨),起飞重量181吨。所以,到21世纪前的20年,美国有三种在役的远程轰炸机,俄罗斯则有两种,而其它国家都没有这类武器(或者有而不能用,例如乌克兰)。
六七十年代东南亚战场的作战表明,美国轰炸越南北方战略目标时多用战术轰炸机F-105(图4),而配合越南南方作战,轰炸一些战术目标时却使用B-52“战略”轰炸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越南北方防空火力很强,用B-52将会遭到重大损失,而用从泰国起飞的F-105经过空中加油去袭击越南北方,飞机的损失少得多。
1972年12月18~29日美空军连续轰炸越南河内地区,一共出动各种作战飞机1783架次(B-52为663架次),B-52被击落34架(美方承认15架),战斗轰炸机被击落47架(美方承认6架)。
B-52损失率高达5.1%(按美方数字为2.3%)已证明了这个判断。所以远程轰炸机是否一定用于攻击战略目标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远程轰炸机命运如何?
导弹出现以后,“要导弹不要作战飞机”的呼声很高。
1957年英国国防部白皮书(说明政策的文件)明确表达过这种观点。受此影响,英国军用航空工业一蹶不振达25年之久。导弹对于远程轰炸机来说,有如中国古代汉朝的萧何。不需要远程轰炸机是由于有了导弹,而远程轰炸机能继续使用到2030年或更久也是因为有了导弹!
主张取消远程轰炸机的人认为,地地导弹可以远程打击敌人,而且没有损失己方人员的危险。
因此,可以用其代替轰炸机。但也正是由于有了导弹(指空对地导弹),远程轰炸机可以距离目标上千千米即发射导弹,大大减少了自身被击落的危险。同时,在这样的距离发射的导弹命中精度要比远程导弹高得多。而且轰炸机使用灵活,在空中未发射武器前可以随时根据命令改变拟攻击的目标。
所以,这种精确性和灵活性又促使军方保留和发展远程轰炸机。
新的精确制导武器(如美国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与远程轰炸机结合作战效力成倍提高。轰炸机在目标区附近一次通过即可准确地炸中多个目标,或者投下许多炸弹全部命中一个小目标。
1999年美国一架B-2轰炸机从本土出发飞行数千千米越洋轰炸我国驻南联盟使馆,所投的5枚JDAM从多角度全部命中。如果用洲际导弹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误差太大。现在美国拟再采购一些B-2轰炸机和大量的JDAM。
当然地地导弹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如果它们的误差能减少到20~30米(射程几千千米),取消远程轰炸机的呼声有可能又高起来。要达到这样的精度,导弹上加上末端制导是可能的,但很不容易。
目前只有射程1 000~2 000千米的巡航导弹能达到这样的精度(只限固定目标)。
一个国家是否需要远程轰炸机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国家军事是否需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军事思想和发展战略判断远程轰炸机所能起的作用以决定是否“一定需要 ”或“最好拥有”这样的武器。
二是经济能力是否可以支持。美国研制B-1B(B-1A只有4架)轰炸机100架,前后共10多年,耗资(含科研费和改进费)368亿美元;隐身轰炸机B-2共21架,耗时13年,耗资400多亿美元,至于以后25年的使用维护费一般与采购科研费之和相当或稍多一些。
经费问题必须从全寿命费用角度考虑清楚,根据能否承担和是否值得来决定取舍。三是科研、生产技术水平够不够。远程轰炸机不仅是飞机本身的性能问题,更重要的是突防能力、自身防护能力和打击能力问题。配套的电子对抗设备、精确打击武器、自身防护武器、维修设备等,都要配套研制。
否则一只没牙没爪又吃不饱、老挨饿的老虎是不起作用的(上述美国研制B-1、B-2的费用不包括研制配套武器等方面的费用)。研制这样的武器系统只有依靠本国的科技力量,虽然个别技术可以引进,但不能完全依靠国外。
这三个问题如都有肯定的答复,远程轰炸机就可以起步研制了。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世界上研制远程轰炸机的国家越来越少。
据了解,俄罗斯在未来远程轰炸机的发展问题上已有了一些探索和最初步的设想,但似乎离实际行动还有一段距离。
美空军1999年7月发表的《远程轰炸机未来现代化规划》白皮书认为,2015年前主要改进现役机型并使之服役到2040年左右,而称为“全球攻击平台”的新机型,拟在2013年立项,而在此之前支持预研及有关技术概念方面的研究。
但可以想像,在这样长的时间跨度内,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目前还很难说。到时研制出来的远程轰炸机叫什么名称,是什么样子,可能与现在的理解和概念完全不符了。
中国战略轰炸机发展与需求
远程战略轰炸机作为“三位一体”(其他两个是陆基和海基弹道导弹)的核力量,是一个政治大国不可缺少的政治手段。
即使在和平时期,它也具有不可小觑的威慑力量,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忽略它的存在。冷战时期,它的发展兴旺一时,除美苏外,英、法等国也热衷于战略轰炸机的研制。中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从未低估战略轰炸机的能力,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迟迟没能把中国自己研制的战略轰炸机送上天。
回顾中国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历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在这方面的研制使用情况,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未来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工作。
解放初期,中国并没有独立研制战略轰炸机的能力,只能引进前苏联的轰炸机,中国最早引进的轰炸机是大名鼎鼎的图—4重型轰炸机。
图—4是前苏联的第一代战略轰炸机,绰号“公牛”,它仿制的是美国的B—29“超级空中堡垒”,1947年 5月试飞。1948年,图—4正式服役苏联空军。1951年10月18日,图—4成功地投掷了原子弹,成为了具有战略核打击能力的飞机。
图—4后来还发展出空中加油型,为米格—15进行空中加油。1956年初,它开始逐步退役。
1949年底,苏联答应将12架图-4赠送给中国。1953年3月,该批飞机由苏联机组人员驾驶至石家庄移交中国。
1956年,图—4开始参加实战。后来图—4又在中印边境;中突中担负过巡逻警戒任务。以后,图—4就作为中国最大最先进的轰炸机担负起了保卫祖国领土的任务。上世纪 60年代,中国研制出核武器后,它又担负起了核轰炸的任务。
此后不久,中国的轰—6开始服役,图—4作为后备力量,退到了次要的地位。1988年,图-4 结束了使命退出现役。图—4机体较大,可改进的地方较多,所以中国曾将一架图-4改装成无人驾驶飞机母机,另一架图-4改装成预警机。
目前,有两架图—4 作为中国人民空军建军史上的重要文物收藏于中国航空博物馆内。
就像苏联当时援助中国的米格—15、拉—9、图—2等飞机一样,图—4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中国空军的发展,使其得以在短期内得到锻炼、提高、发展、壮大,也为中国航空工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当时使用的图-4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喷气式飞机开始大量服役,它很快就落伍了。图-4的数量本来就少,加之有些又另做他用,零配件供应不足,出勤率很低,所以很少看到它飞行的照片。
由于当时的作战环境限制,图-4能执行的战略轰炸任务也十分有限。
·轰-6
轰-6仿制的是苏联的图-16,它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设计的高亚音速中程轰炸机。1950年开始研制,1952年首次试飞,1955年交付使用。
图 —16的各型生产总数达2000架,1966年开始退役。图-16除装备苏联空军外,还外售埃及、伊拉克、印尼等国。当时,它算得上是比较先进的轰炸机。它外形优美,载弹量大,能完成各种战略战术任务。
它的产量也较大,改进型多,第三世界国家购买的也较多。虽然当时轰炸机的发展迅猛,它很快就被其他更先进的机型取代,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却是个最好的选择。
1957年,中国前往苏联谈判引进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图-16轰炸机。
1959年,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这一轰炸机,第一架轰-6原型机于 1966年10月完成,并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1969年批量投产。
之后,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发展。
轰-6作为中国最大的轰炸机,在核武器研制成功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核武器的载机。1965年5月14日,轰—6进行了第一次空投核试验,从此它具备了核打击能力,成为中国核战略重要的核反击手段,延伸了核打击的范围,增强了核威慑力,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影响力。
把轰-6作为战略轰炸机,是在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落后的情况下作出的无奈选择。其实,轰-6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它只是中程轰炸机,是中国赋予了它战略任务。它的速度慢(796公里/小时),航程短(航程5760公里,作战半径2600公里),尤其是机载设备不完善,突防能力太弱。
前苏联在图 —16服役十年之后开始使其退出现役,并将其余的改装成加油机、电子干扰、电子侦察机、巡逻机。上世纪五六十时年代,是新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美、苏两国的轰炸机服役期都非常短,一个机型能服役十余年算有不错的业绩了。
事实上,中国开始量产轰— 6,并形成战斗力时,已落伍多年了。中国在轰—6尚未服役时就针对轰—6的缺点和当时世界轰炸机前沿水平提出了新的方案,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加上该时期中苏关系恶化,技术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研制风险和缩短研制周期,中国才决定先从轰—6的改型开始。
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于1970年6月提出轰-61方案,1971年2月开始设计, 1978年1月首飞。具体改装内容是以4台英国的“斯贝”MK512-5W型民用涡扇发动机,替换两台涡喷-8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其中两台装在翼根处替换涡喷-8,另两台以吊挂形式装在机翼中段。
涡喷—8的最大推力为2x9500千克力,重量为323旰克。“斯贝”发动机单台推力5428千克力,单台重量 1204千克。换装新发动机后,轰-61的航程和爬升率均提高40%,海平面爬升率从原型的18.6米/秒提高到29.7米/秒,最大航程从原型的 5760千米增加8060千米。
这样的航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同时期的图—22M3的航程为5500公里,图—22M3(图—26C)航程为 7000公里,英国的“三V”(“勇士”、“火神”、“胜利”)轰炸机都不超过6000公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火箭战略的兴起,对战略轰炸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苏、美两国对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英、法两国更是名正言顺地退出了这个市场,所以到了八十年代,服役的战略轰炸机少之又少了。
这个时期轰-6|可称得上是世界第三家战略轰炸机了。但评判一种武器不能仅从它的单一性能方面去考虑,轰-6|的航程达到或超过了图—22M3(图—26),但与反击战略轰炸机相比,它并没有解决轰-6的根本缺点,即电子设备不完善、突防能力不强。
改革开放前,中国与外军的军事技术交流很少。从英国引进的“斯贝”发动机在当时已属落后产品了。从近年来对航空发动机专家的访谈中我们知道,就是这样一个产品,以当时中国的技术能力10年乃至15年里都无法消化它。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在发动机研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完全可以在自己研制的发动机上,利用自己的技术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遇到的问题。中国发动机走过的历程太坎坷,它直接影响到新机型的研制与诞生。轰-6|象其他战斗机,如歼-9/13,都是因为发动机的落后不得不下马,轰—61只改装了1架,研制项目于1976年停止。
轰-6本身不具有战略轰炸机的性能,但其庞大的机体却是个优秀的试验平台,中国空军和海军曾发展多个轰-6的改进型号,用来做无人机的的母机、导弹试验平台、加油机、侦察机、电子战飞机等。
为提高海军的打击能力,海军航空兵于1967年提出了研制反舰型轰-6丁(轰- 6D)的计划,1981年8月29日首飞成功。轰— 6丁可装备C-601/611、C-801/802等多种反舰导弹。自1986年第一次公布了轰— 6丁的照片(当时并没挂弹)后,直到九十年代我们才从公开的刊物上看到它挂载 C-601的照片。
虽然公认它能挂载C- 801,但这样大的轰炸机挂载射程只有50公里左右空对舰导弹显然是很危险的。当时,舰空导弹普遍射程达到了100余公里,后来研制成功的C-611射程达到250公里,且威力惊人,此时挂载射程相对远些的C-802也无多大用途。
轰-6的历史贡献就象美军的B-52战略轰炸机,每个时代各国运用到战略轰炸机的新型设备、新型导弹和新的作战方法都曾在轰-6上做过论证和试验。据报道,中国曾考虑过用轰-6发射空对地导弹(类似美军的AGM-69),后又用它作为“红鸟”-3和“东海”-10巡航导弹的发射平台。
轰-6的使用不仅锻炼了中国空军远程打击能力,完善了战略用法,更是为下一代更先进的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工作积累了必要的经验。众所周知,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周期长,新型轰炸机出现之前轰还将继续使用。
·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到了七十年代,中国的政治环境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最大的威胁不是资本主义国家,而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老大哥——苏联。
那个时期弥漫着战争就要爆发的紧张气息,中央提出了“早打、大打,打核战”的国家军事战略。在这种政治环境下,空军就急切地需要增加、加强核打击手段。
1971年12月,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07在新疆着陆时损坏。
1972年1月 13日,叶剑英元帅指示要迅速去剖析残骸,后经协商交给中国运到上海,中国很快以该机作参考设计出第一架4发喷气式民航机——运-10,这说明中国确实有研制远程轰炸机的能力。1973年3月23日,空军正式提出全新设计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编号为轰-8,并向航空研究院603所下达了设计任务。
为了减低设计风险,设计人员采用放大的轰-6机身,后掠式中单翼,圆截面蜂腰形机身的正常气动布局,乘员6人。该机机身中段有一个8。6x1.8X2。72立方米的炸弹舱,正常载弹量7吨,最大载弹量 18吨,可载3枚空对地导弹和100~9000千克的各种口径炸弹。
机翼下挂载两束火箭,对付导弹的警戒干扰设备。该机正常起飞重量达155吨,计划采用 6台“斯贝”涡扇发动机,后来方案有所改动,用4台涡扇— 6代替6台“斯贝”发动机。涡扇-6最大推力为7270千克力,加力推力为12640千克力(后期加大到14000千克力),其推重比为5.93(后期增加到7)。
该机机长46.47米,机宽48.50米。武器包括仿制AS-5“鲑鱼”的空对地导弹的国产型号和各种航空炸弹,载弹7吨时航程为11000公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轰-8没有进行研制。
其实,从各个角度看,轰-8的方案都是可行的,也应该发展下去。
尽管当时的科技水平不高,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异乎寻常地大,但这是一个几乎全新的机型,对于设计队伍的锻炼、国防工业的生产加工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不实际应用,电子设备、发动机和与之配套的武器永远只能停留在地面上,得不到检验、改进、发展和完善。
轰-8可以完成轰-6无法完成的任务,它完全可以成为新装备发展的一个契机。尽管它很可能要到八十年代才能服役,但高科技、新科技的发展不但不会将其淘汰,反而会促进它的发展,赋予它新的生命。轰-8下马造成的被动局面波及的范围广且深。
它的缺失使新一代、综合国内外最新成果的战略轰炸机无法付诸实施,这个影响还将持续一个漫长的时间。
轰-8下马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新的轰炸机研制项目上马,也许是出于国家战略考虑,利用相对和平的环境使技术储备更充足些。
当技术不再成为瓶颈时,国家战略决策对战略轰炸机的研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不外乎是根据本国及国际环境、地缘政治等方面制订的。战略轰炸机属战略级武器,它的研制必须兼顾周边国家及其他世界大国的反应。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的相对稳定给人们造成了一个假象:美苏对抗的结束,危刚以乎也结束了。
然而,事实是美国更加变本加厉地巩固加强它的霸权地位,更加无视国际法,911事件又强化了这种趋势。中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走得很近,但美国对中国的敌对意识和活动从未放松过,苏联这个假想敌没有了,中国取而代2.7。
中国作为维护第三世界利益的大国永远不会和美国走到一起,美国深知这一点,所以不放弃任何机会牵制中国。中国对战略轰炸机的认识,也是对未来中美关系的认识。
近一段时期,人们对远程战略轰炸机的议论较多,不少人对其现实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表示你疑。
的确,远程战略轰炸机,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远不如战斗机那么红火。它有耗资巨大、技术难度高、研制周期长等劣势,并且新技术革命不断冲击着轰炸机。近年来,美、俄两国很少讨论新轰炸机的研制和发展,B-2的产量也是一减再减,似乎轰炸机有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但这都是假象,是客观因素造成的主观判断错误。
就美、俄两国而言,现在的趋势是加强而不是放松对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制。俄罗斯早在别斯兰事件之前就有了恢复图-16的生产和改进的意向,只是别斯兰事件促使它更加确定要加强战略轰炸机的发展。俄罗斯国防部近年来一再强调研制新型战略轰炸机的重要性,苦于资金的不足,还没有实质的进展,但思想上这根弦始终没放松。
美国作为一个霸权国家,不会放弃任何为其推行霸权服务的手段和工具。战略轰炸机作为其“三位一体”的核中坚自然也不会被忽视。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