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余光恐惧怎么办

求台湾诗人余光中\洛夫的充满乡愁和爱国情怀的文章?

全部回答

2007-02-07

0 0
     湖 南 大 雪(节选)    ——(台湾)洛夫   雪落无声   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   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   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春天睡着而种籽醒着   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   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雪落无声            此 时 无 声 胜 有 声    ----洛夫《湖南大雪》赏析      洛夫,本姓莫,湖南衡阳人,1928年生,台湾淡江大学外文系毕业。
    早年与张默、痖弦等诗人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出版有《石室之死》《魔歌》《时间之伤》等十部诗集,洛夫的诗表现手法奇特,有些诗句常出乎人的想像,被诗坛称为“诗魔”。他的诗大多抒发自己思乡的惆怅,台湾诗人余光中说:“洛夫是用伤口唱歌的诗人”,洛夫用自己内心的苦和痛来吟唱思乡曲。
       洛夫的这首《湖南大雪》写于1985年,当时是赠与湖南的作家李元洛的长诗。李元洛在新加坡第二届华文文学大同世界国际会议上朗诵此诗,满座顿时为之倾倒。在座的周策纵教授幽默地说,李元洛与洛夫两人皆有“洛”字,不若改为:“李元洛夫”?   洛夫,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诗人,他的诗作中浓浓的乡愁也让读者为之动情。
    《湖南大雪》的思乡之情也较之其它的诗有所不同,《湖南大雪》即是他乡愁的灼痛:故乡雨雪霏霏,而离乡多年的作者也早已白发苍苍。“掉头一去风吹黑发,老来归乡雪满白头“(余光中语),这或许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爆裂的原因。
  洛夫1949年离乡去台湾,匆匆一别半个世纪已经过去,思乡之情却与日俱增,“边界望乡,仰首拭目,手帕上竟是一片濡湿的乡愁”。  大陆、台湾只隔着一弯浅浅的海峡,然而却阻隔了两岸50多年的思念。
  因此诗人说:“自从迈出家门,乡愁就像是身影跟着我走四方……离家的游子呦,斩不断的是乡愁,卸不掉的是乡愁”。[1]   《湖南大雪》源自于内心深处无言地诉说,那雪也许是童年的一段记忆,多年前的雪花逐渐融变成诗人的一腔热血。
    而湖南衡阳的雪,也是一副令诗人至今难忘的故乡风景图。这风景静默无声,正像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雪落无声,而雪却像一把利刃割碎了诗人的“喷出泉涌般的乡愁”。无言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说明诗人内心的丰富和复杂,诗人感慨得太多,几乎很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有表示沉默了。
    诗人在《午夜削梨》一诗中也展示自己无言的痛苦“一刀削开/它胸中竟是藏有/一口好深好深的井/我弯下身子去找/啊!满地都是/我那黄铜色的皮肤。”   虽然诗人着眼点是“雪落无声”,写雪,其实是在抒情。
  诗人通过纷纷扬扬的大雪来追忆故乡、遥忆历史的沧桑。诗人与雨雪契合,从《诗经》氤氲的书香中寻找灵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雨,这雪,在悠久的历史浸染中,早已成了黑白色的照片,有几分的静默,又有几分感慨。
    这雨滴落在巴山秋池,“而载我渡我的雨啊,奔腾了两千年才凝成这场大雪”;这雨,也飘散在江南的小桥上,也滋润过江南的杏花,也慰藉远方游子的缱绻的心绪。无声的雨雪,在洞庭湖、在岳麓山、甚至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可是惟独没有落在台北。
  因此,诗人在沉重的乡愁中,只有保持“复杂而单纯的沉默”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的沉默并没有弥合他思乡而受的内伤。在《边界望乡》中他写道:“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黑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严重的内伤”。
  诗人总是静静地忍受着“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的思乡的痛。  以至在《湖南大雪》中,他借雪的沉默,借着酒的激情倾诉着往事。“你我在雪夜相聚/天涯千里聚然缩成促膝的一寸/荼縻早凋,花事已残/今夜我们拥有的/只是一株待剪的烛。
  ”往事只化做了美好的记忆,而今“雪光染白了我的须眉/也染白了我们心之中立地带。”诗人内心焦虑、伤感、彷徨的时候,也曾“风过,霜过,伤过,痛过”,最后“把头埋在沙堆里”,“想说的太多,而忘言的更多”,真的可谓“默默无语两行泪”了。
       两个“雪落无声”中的十个警句,足见洛夫的诗歌语言的张力。在动静、明暗、古今的对立中,以寻求出一种对抗和消解。街衢与路灯,一暗一明的对比;泥土与树根,一埋一长的包容;鸟雀与翅膀,一停一飞的映衬;寺庙与钟声,一寂一鸣的对抗。
  还有春天与种籽、肢体与血液、书籍与诗句、历史和时间、世界和你我……都是在主客体之间对抗之后的消融。  而这种表达效果撼人心魄,让读者读后余味无穷。其实,诗人写这种对比,主要是以动写静,以历史衬托现实,从而无声地诉说也让读者觉得诗人的确“出手不凡”。
  “大地不语,具有无穷的力量;江山无言凝聚着永恒的呼唤”[2]《湖南大雪》中的静寂,是一种“无言之美”,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总结古希腊的雕塑拉奥孔时,提出了“静穆的伟大”,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也说最高境界的美就是静穆。
    诗人在写悄然飘扬的湖南大雪,是在“激动不安”的心情下写的,因为诗人的那颗灼热的中华诗心,与故国紧紧连在一起的。   现在定居加拿大的洛夫先生,寓所的名字叫“雪楼”,在我看来这是诗人对故国(乡)大雪的纪念。
    多年来,诗人虽然和故土天隔一方,可是诗人的魂魄早融入故园洁白的雪花中,在异国他乡,在衡阳飘雪的季节无声地诉说……   注释:    [1]王选,《洛夫:我的中华诗心不移》,载于《南方日报》2003年3月25日    [2]郑春,《试论台湾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
  

2007-02-09

118 0
   乡愁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那头 长在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