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历史上另一个“孔明”是谁?

历史上另一个“孔明”是谁?

全部回答

2017-07-24

0 0
    蜀国丞相诸葛亮,以其过人的智慧、高尚的德行,千百年来备受世人的尊敬与推崇。众人皆知诸葛亮字孔明,殊不知,在那个群雄并起烽烟弥漫的三国时代,还有一位 才德兼备的“孔明”——胡昭。
  胡昭,字孔明,魏国颍川(今河南禹县)人,生于公元161年,卒于公元250年。胡 昭幼读经史,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典史,善于书法。  他师承大书法家刘德升,与钟繇齐名,不相伯仲,素有“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的美誉。
  胡昭更因弱冠之年就有绝世之才 华而被世人称颂。胡昭生逢乱世,却厌恶出仕为官,宁可隐居陆浑山中(今河南嵩县东 北),在当地开馆办学,教授贫苦百姓读书识字,明辨是非。不仅使当地的教化 之风得以改善,还以理相劝,帮助百姓解决械斗之争,使社会风气日渐好转。
    胡昭的办学颇有成效,很多世家子弟都前来求学,其中就包括河南温县的世家大族子弟司马懿。胡昭看出司马懿聪慧过人,机智敏达,料定此人将来必成大器,于是竭尽 所能,倾囊相授。胡昭对司马懿,不仅有传道授业之义,更有舍命相救之情,司马懿虽 敏于学却傲为人,与他人结怨,遭人追杀,幸得胡昭历尽艰辛赶往劝说,司马懿才得以 死里逃生。
    胡昭志不在朝野,却生不逢时。时值东汉末年,权臣涉政,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为了增强实力,争夺地盘,纷纷广发英雄帖,招揽人才。求贤若渴的曹操得知胡昭是才德兼备之人,且在当地颇负盛名,于是多次派人请胡昭入仕为官,胡昭不为所动。
  然曹操不厌其烦,屡次相邀,逼得胡昭无奈之下亲自前往 拜见。  即使直面当朝丞相,胡昭仍态度坚决,自言“一介村野民夫,无军国之用,早已 习惯于躬耕樵读的田园生涯,做官入仕,非我辈所为,断不从命,还望丞相见谅,准许 息隐山林”。
  曹操深知人各有志不能强求,虽求贤若渴,也留不住拒他于千里之外的胡昭。孔明在历史上鼎鼎大名,但在同时代,还有一位孔明, 也有其精彩的人生。  袁绍亦听闻胡昭才华盖世,韬略过人, 不惜降尊纡贵,多次登门拜访,请胡昭出 山,辅佐自己争霸天下3胡昭本就不齿于官 场的争名逐利,更看透袁绍嫉贤妒能之心, 对袁绍的邀请“坚辞不就”。
  为防袁绍设计加害,胡昭悄悄逃离冀州。几日之后,袁绍 果然颁下缉拿令,然胡昭已遁入山林,得以逃过一劫。    胡昭对各路诸侯接连不断的辟召避之不 及,才不得不迁居陆浑山中。
  其后迁至宜阳 (今河南省宜阳县境内)居住,仍难免魏帝 曹芳的“公车特召”。而胡昭正是在这一年病逝,终究没有入仕为官。于是,悠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便只留下了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隐没了胡昭的“尺牍之迹,动见模措”。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