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古代地理位置
濮阳市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1983年9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3]176号),撤销濮阳县,设立濮阳市(地级),原安阳地区的内黄、滑县、清丰、南乐、长桓、范县、台前7县划归濮阳市管辖。
建国之初,濮阳人口151。08万人。1983年建市之初,人口262。29万人。
1985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濮阳市市区。
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濮阳市的长桓县划归新乡市管辖;内黄县、滑县划归安阳市管辖。
1987年4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濮阳市郊区,设立濮阳县,驻城关镇。
2000年普查,濮阳市共有4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为3447910人,占99...全部
濮阳市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1983年9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3]176号),撤销濮阳县,设立濮阳市(地级),原安阳地区的内黄、滑县、清丰、南乐、长桓、范县、台前7县划归濮阳市管辖。
建国之初,濮阳人口151。08万人。1983年建市之初,人口262。29万人。
1985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濮阳市市区。
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濮阳市的长桓县划归新乡市管辖;内黄县、滑县划归安阳市管辖。
1987年4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濮阳市郊区,设立濮阳县,驻城关镇。
2000年普查,濮阳市共有4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为3447910人,占99。7%;回族5468人,占0。
16%;蒙古族1401人,占0。04%;满族774人,占0。02%;土家族537人,占0。02%。
2002年12月25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002]222号):濮阳市市区更名为华龙区。
至2003年底,濮阳市辖五县一区,即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和华龙区,下辖64个乡,14个镇,11个办事处,共有2946个村民委员会,33个自然村,81个居民委员会。
春秋时期,濮阳一带属卫国。
公元前629年,卫国迁都帝丘(今濮阳),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凡400年。前242年,秦置东郡,次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国此时名存实亡。前240年,东郡治濮阳。汉时,濮阳仍为东郡治所。
两晋南北朝,变化频仍,几个辖县分别隶属过濮阳郡、东郡、魏郡、顿丘郡、昌乐郡、武阳郡等。西晋时还曾建濮阳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阳县一部置昆吾县,析临河、内黄、顿丘各一部置澶渊县,省昌乐入繁水县,并复置范县。
唐初,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改澶渊县为澶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辖澶水、顿丘、观城等县,今南乐县属魏州,范县属濮州,台前县境属郓州。唐大历七年(772年),割顿丘、昌乐4乡于清丰店置清丰县,属澶州。
宋,濮阳改称开德府,一度成为北辅。1128年秋,金占领澶州。金皇统四年(1144年)改澶州为开州,辖今濮阳、清丰。此时,今南乐县属大名府、范县属濮州、台前县境属东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迁,经延津、封丘、寿张(其辖区部分为今台前县境)入梁山。
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占领开州。明朝时期,濮阳仍称开州,辖濮阳、清丰、南乐,属大名府,范县属东昌府,台前(寿张一部分)境属兖州府。清朝时期,濮阳称开州,与清丰、南乐隶属于大名府。范县属濮州隶曹州府,台前境(寿张一部分)隶兖州府。
民国2年(1913年),改开州为开县。因与四川、贵州两省的开县重名,1914年1月复称濮阳县。濮阳县、南乐县、清丰县归河北省大名府管辖,范县属山东省东昌府,台前县系寿张县一部分属山东省东临道。
1926年,范县改属曹濮道。1912年-1949年,辖区各县建置及隶属改易较频繁。1936年国民政府设河北省第十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濮阳。1939年改称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濮阳、东明、长垣、南乐、清丰5县。
1936年濮县、范县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聊城),1938年濮县改属第十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菏泽)。
1945年10月,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军区进驻濮阳县城。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决定设立濮阳市,机关驻濮阳城内,直属区党委领导。
1946年6月8日,冀鲁豫行署决定,将所属的抗日政府一律改为民主政府。1946年11月,冀鲁豫区划再次调整,撤销濮阳市建置,并将7个地委划分为8个地委。二地委下辖中共寿张、范县、郓城、巨野等9个县委。
四地委辖濮阳、滑县、浚县、长垣等11个县委。八地委(又称直南地委)成立后,机关驻清丰,辖南乐、清丰、内黄、濮县等7个县委,台前境属寿张县南5区。
1949年8月20日,冀鲁豫边区撤销,建立平原省,并成立了平原省濮阳专署(驻濮阳县城)。
濮阳专署辖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濮县、范县、观城、朝城、昆吾、尚和、卫南、高陵、漳南、卫河等17个县和濮阳城区、道口区两个区。同年9月,昆吾、尚和与濮阳县,卫南与滑县,高陵、漳南(一部)与内黄县,卫河与清丰县分别合并后称濮阳县、滑县、内黄县、清丰县,此时濮阳专署辖11县2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濮阳专员公署辖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濮县、范县、观城、朝城10个县和濮阳城关区、道口区2个区。1952年11月24日,濮阳专员公署所辖的濮县、范县、观城、朝城4个县划归山东省聊城地区。
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销,濮阳专区划归河南省领导。1954年6月,濮阳专区所辖的濮阳城关区、道口区分别划归濮阳县、滑县。9月25日,濮阳专区与安阳专区合并为安阳地区。濮阳、清丰、南乐隶属于安阳地区,1958年3月30日,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为新乡地区。
1961年12月18日,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分设,濮阳、清丰、南乐隶属于安阳地区。1964年4月1日,为便于黄河治理,经国务院批准,寿张县撤销,一部分划归范县。范县由山东聊城地区划归河南省安阳地区。
1973年12月16日,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了范县台前办事处,系县级机构,直属安阳地区。1975年3月14日,范县台前办事处改称台前办事处。1978年12月,台前办事处改称台前县。
1983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安阳地区,建立濮阳市,并将原安阳地区所辖滑县、长垣、濮阳、内黄、清丰、南乐、范县、台前8个县划归濮阳市。
1984年2月,撤销濮阳县成立濮阳市郊区。1986年3月22日,濮阳市所辖滑县、内黄县划归安阳市,长垣县划归新乡市。5月28日,划濮阳市郊区胡村乡、孟轲乡、王助乡、城关镇、岳村乡及清河头乡一部分置濮阳市市区。
1987年6月12日,撤销市郊区恢复濮阳县建置,并将市区城关镇划归濮阳县,同时把城关镇的马呼屯、辛庄、辛庙、贾庄、申庄5个村划归市区孟轲乡。2003年2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市区更名为华龙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濮阳市总人口3458332人; 市区 448290 清丰县 654160 南乐县 468360 范县 479818 台前县 325872 濮阳县 1081832 (按当年行政区划;单位:人)
2005年,乡镇区划调整:11月2日濮阳市政府第三十七次常务会议召开,根据省、市乡镇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濮阳市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具体调整情况是:撤销濮阳县两门镇,其行政区域并人濮阳县海通乡;撤销范县孟楼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范县龙王庄乡;撤销清丰县王什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濮阳高新区胡村乡;濮阳县新习乡划归濮阳高新区管理。
濮阳县历史沿革
上古时代,濮阳是颛顼部族居住的地方。
《史记》注:“帝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夏王朝时是“昆吾国”(夏诸侯国),以善于烧制陶器和铸造青铜器著称。相传夏启命人在昆吾铸鼎。后为商汤所灭。
西周时属卫。春秋时卫国由楚丘迁都至帝丘,后灭于秦。
《春秋》:“曰帝丘,为卫都”。
秦废分封制,改郡县制。濮阳属东郡,郡治设在濮阳。濮阳是东郡的首县,也是濮阳置县的开始。《方舆纪要》:“旧城在今县城西南······以地在濮水之北也”,所以叫濮阳。
《史记》:“秦始皇七年,拔卫濮阳,置濮阳县,东郡治焉。”
汉仍袭秦制,置濮阳县,隶属东郡,郡治设在濮阳。《后汉书·郡国志》:东郡领县首濮阳。
魏时,濮阳仍为东郡治。
晋时,封太子司马允于东郡濮阳,改称濮阳国。
《晋书》:“濮阳国故属东郡,晋初分东郡置”。
隋代时,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濮阳分置昆吾县。同时分临河、顿丘、内黄三县地,置澶渊县。
唐代避李渊讳为澶水县。
五代时,仍称澶水县。
宋代时,称澶州,属澶渊郡,后升为“开德府”。
金代皇统(公元1141年)年间,始改称“开州”,属大名府。
元朝仍称开州,领长垣、东明、清丰、濮阳。
明朝仍称开州,将濮阳并入开州,领长坦,东明两县,属大名府。
清朝仍称开州,属大名府,不再辖县。
民国又改为濮阳县,属河北省大名府。后在濮阳设立河北省第十区专员公署,公署仍设在濮阳县。
新中国成立后,濮阳、尚和、昆吾合并为濮阳县,属平原省濮阳专署。
1954年撤销平原省和濮阳专署建制,濮阳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
1958年濮阳县属新乡专署。
1962年濮阳县属安阳专署。
1983年设立省辖濮阳市,濮阳县改为濮阳市郊区。
1987年6月,撤销濮阳市郊区恢复濮阳县,属濮阳市。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