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什么是"中庸"?

什么是"中庸"?

全部回答

2017-07-22

0 0
     "中庸"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仁"、"义"、"礼"、"信"等几种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k想之一。孔子的孙子子思专门写了《中庸》 阐述"中庸"思想。孔子则将"中庸"解释为"中立不倚"、"执两用中"、"过犹不及"。
  北宋的程颢、程颐对之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解释中庸:"中者,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现代也有学者提出:"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复杂。许多现代人望文生义地将之简单理解为中立、平庸、折中主义,其实并非如此。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相当深奥的"天人合一"思想,这反倒与一向反对儒家的道家思想的理论根基相同。而"中庸"的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通过一种自我管理,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2000多年来被尊为"圣学",所以中国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中庸"的痕迹。  古语所说的"利不十,不变法",便是一种中庸思想之下的政治保守主义,而我们所遵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说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体现出来的一种中庸主义。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