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莆田文化?
莆田文化
兴化大地丰厚的文化积淀,是莆仙历史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莆田市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南移而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五代时期,歌舞、音乐、百戏就已盛行。 唐代后,书法绘画开始发展,涌现出许多书法家和画家,其佳作传世至今,成为国宝。历史上,兴化著书立说者众多,唐代的黄滔被誉为八闽“文章初祖”;郑樵、刘克庄、林光朝、蔡襄、李霞、李耕,他们的作品,已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新中国成立后,莆田市的文化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风貌。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莆田市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益繁荣。至1990年...全部
莆田文化
兴化大地丰厚的文化积淀,是莆仙历史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莆田市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南移而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五代时期,歌舞、音乐、百戏就已盛行。
唐代后,书法绘画开始发展,涌现出许多书法家和画家,其佳作传世至今,成为国宝。历史上,兴化著书立说者众多,唐代的黄滔被誉为八闽“文章初祖”;郑樵、刘克庄、林光朝、蔡襄、李霞、李耕,他们的作品,已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新中国成立后,莆田市的文化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风貌。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莆田市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益繁荣。至1990年,全市三级文化网〔市、县(区)、乡镇文化部门〕基本形成,有文化机构(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60多个,从业人员500多人。
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全市除有市群众艺术馆外,各县(区)均有文化馆,各乡镇均有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俱乐部、文化室等,城乡还有文化专业户,经营百多种文化项目。全市在城镇建有专业影剧院,在乡村建有乡村影剧院;全市拥有莆仙戏专业剧团和民间业余剧团一百多个,还有电影放映队和民间车鼓队等文化团体;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各种文化载体不断涌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各种文化生活。
文化交流也有新的发展。近年来,以妈祖文化为龙头的对外文化交流颇为活跃,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妈祖文化活动,促进与海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发展。1997年初,湄洲岛妈祖赴台湾巡游,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莆田市文物丰富,古迹众多。目前为止,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木兰陂、释迦文佛塔、元妙观三清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还有369多处为市、县(区)甲级文物保护单位。莆田市现有三座博物馆,文物存量近万件,其中有妈祖史迹文物、珍贵的碑碣石刻、古瓷器、古钱币、青铜器、玉器以及历代名家名画等。
莆田市博物馆收藏的摩尼教碑刻,为当今世界幸存下来的唯一珍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
莆仙戏
莆仙戏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剧种,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溶进了独特的莆仙方言和民歌俚曲,到宋代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化杂剧”。
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描写当时民间戏班活动的情况:“空巷无人尽出嬉”,“大半人多在戏场”。莆仙戏的表演艺术是沿袭南戏艺术而成的,分为生、旦、贴旦、靓、净、末、丑诸角,称为“七子班” ,并有一套十分优美的综合歌、舞、念、打的表演形式和科介。
至明初,“兴化杂剧”在南戏声腔的基础上,熔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宋元词曲歌舞为一炉,形成了具有莆仙地方特色的戏剧 - 莆仙戏。千年来,莆仙戏世代相传,深得莆仙人民的喜爱,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艺术精华,流传于莆田、仙游、福清县南部、惠安县北部以及东南亚各国,喜欢观看莆仙戏的民众达三百多万人。
千年盛演不衰的莆仙戏艺术丰富多彩,目前收集到的传统剧目达5000多个,剧本8000多本,音乐曲牌900多题。1959年,莆仙戏《团圆之后》、《三打王英》剧目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分别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1978年改革开放后,莆仙戏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100多个专业剧团、业余剧团活跃在城镇乡村,长演不衰,莆仙戏迎来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1979年,莆仙戏《春草闯堂》赴北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1981年,莆仙戏《状元与乞丐》应调晋京演出。
1985年,莆仙戏《秋风辞》晋京参加全国戏剧观摩演出;1986年,莆仙戏《新亭泪》、《鸭子丑小传》、《晋宫寒月》再次晋京展演。这些剧目饮誉京城,轰动全国,并连获大奖,为莆仙戏在中国剧坛赢得重要一席,也为莆田市赢来了“戏曲之乡”的称号。
十音八乐
莆田市的民间音乐古色古香,民间舞蹈绚丽多彩。音乐主要有“十音”、“八乐”、“大鼓吹”等曲种。“十音”俗称“十番”,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八乐”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俗乐。
“十音”、“八乐”、“大鼓吹”等曲种,古代多为迎神赛会和婚丧喜庆时演奏,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群众文娱活动。民间舞蹈风格独特,有起源于唐宋之间的《棕桥舞》、宋元时代的《皂隶舞》,明代的《九莲灯》等,这些舞蹈古朴优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表现了兴化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的风情和习俗、宗教和信仰。
近年来,莆田市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有了新的发展,一些传统曲目经过改编,参加过全国调演,或出国访问,引起了关注,也深受群众的喜爱。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