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殿堂的木构架技术与艺术是怎样的?
抬梁式木构架最迟在春秋时代已经初步完备,后经过不断提 高,产生一套完整的做法,广泛运用于中原汉式建筑之中。这种木 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 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平行 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 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本身又将构架加以联系,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 间称为“间”。 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组成,沿着面阔 方向排列为长方形平面。除此之外,还广泛运用于三角、正方、五 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卍字等平面的建筑和多层楼...全部
抬梁式木构架最迟在春秋时代已经初步完备,后经过不断提 高,产生一套完整的做法,广泛运用于中原汉式建筑之中。这种木 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 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平行 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 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本身又将构架加以联系,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 间称为“间”。
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组成,沿着面阔 方向排列为长方形平面。除此之外,还广泛运用于三角、正方、五 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卍字等平面的建筑和多层楼阁的建造 之中。中国佛寺殿宇的结构方式的核心即为木构架结构。
汉传佛寺 的建筑以抬梁式结构方式为主,通常以柱网作为基本手段。建筑 的间数多少视其柱网的排列而定,一般多为奇数,单体建筑唐代时 以内外槽平面为最多。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正殿的平面柱网由内外 二圈柱组成。
宋《营造法式》称为“金厢斗底槽”,内外柱同高,但柱 径略有差别,金代山西朔县崇福寺观音殿采用“单槽”、河北蓟县独 乐寺山门则采用“分心槽”。就面阔而言,佛光寺正殿均为五米上 下,左右二进间略窄,这与唐代建筑各间间距使用同一尺度这一特 点一致的。
五代平遥镇国寺大殿(彩图十)则和宋辽遗存的建筑一样,各 间面阔从中央明间起向两端采取递减的方式。一般各间面阔的划 分以明间最宽,约五至八米,次间次之,梢间最窄,中国佛寺殿堂完 全遵循此原则。
辽代保留了不少唐代结构的特点,如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 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都使用内外槽的柱网结构和明袱、草袱两 套屋架,显然与佛光寺正殿外槽梁架(彩图十一)具有一脉相承的 关系。而多层建筑如观音阁,使用平坐暗层做法,应是唐代楼阁建 筑的遗风。
可某些具有殿堂和厅堂混合结构的建筑,如河北新城 开善寺大殿、大同善化寺大殿、义县奉国寺大殿等,由于功能上的 要求,内部采用砌上露明造,并将原来作为布置佛像空间的内槽后 移,前部空间扩大,柱网突破了严格对称的布局,无疑地是金代建 筑的减柱、移柱法的前奏。
金代反映了宋、辽建筑相互影响的结果,如朔县崇福寺弥陀殿和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大同善化寺三圣 殿等,都为适应功能需要而把内部柱子做了一定调整,因而使梁架 的布置比辽代建筑更为灵活。其中如文殊殿、弥陀殿都因减去内 柱,在柱上使用了大跨度的横向复梁以承纵向的屋架,而文殊殿的 复梁竟长达面阔三间。
后来,元代某些建筑则直接继承了金代这 种灵活处理柱网和结构的传统。许多殿宇柱子排列灵活,往往与 屋架不作对称的连系,而是用大内额,在大内额上排屋架,形成减 柱、移柱的作法。明、清时期木构架整体性加强了,再没有金、元时 期那种灵活处理空间和构件的方法,较为死板僵化。
斗拱是抬梁式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 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 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它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屋顶和屋身立面上 的过渡,也是建筑尺度重要的衡量标准。
斗拱大体可分为外檐斗 拱和内檐斗拱二类,从具体部位又分柱头铺作、柱间铺作、转角铺 作,另外还有平坐斗拱和支承在檩枋之间的斗拱等。佛光寺正殿 的斗拱至迟产生于盛唐时期,因为据敦煌石窟中的初唐壁画,栌斗 上已出跳水平拱。
盛唐壁画则有双抄双下昂出跳的斗拱。补间铺 作在初唐时期多用人字形,到盛唐其基本特点已形成,并对后来进 一步发展完善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唐代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在结 构机能上不同,繁简各异,主次明确,再加上开间较窄,柱身较矮和 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成为构成唐朝简洁雄浑建筑风格的因素之一。
斗拱在唐代建筑中在室内结构上和形象上的作用尤为突出,发展 到宋代可认为是已经成熟,如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 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得较为充分, 内檐斗拱出现了上昂构件,规定了材的等级并把它和契作为建筑 尺度的计量标准等。
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又有若干变化,如在补间中使用四十五度、六十度斜拱、斜昂等。元代以后斗拱尺度渐小,明、清时 更小。由于斗拱结构机能发生变化,将梁外端做成巨大的耍头伸 出斗拱外侧,直接承托挑檐檩,梁下的昂失去了原来的结构意义, 而补间的昂也多数不延长到后侧,成为纯装饰性构件,因而斗拱比 例可减小,排列也可丛密。
另外,明、清时期的楼阁建筑都将内柱 直接升向二层,而去掉了辽、金楼阁建筑常见的上下层柱间的斗 拱。这种结构方式在整体性上无疑具有更大优点,承德的大乘阁 即为典例。斗拱之制因出抄出昂,单拱重拱、计心偷心而各有不 同,不胜枚举。
如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的双抄单拱偷心。山西大 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与天津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的双抄重拱 计心、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平坐的三抄单拱计心与转轮藏的 双抄三昂重拱计心、摩尼殿的单抄单昂偷心昂形耍头,大同下华严 寺薄伽教藏殿、蓟县独乐寺山门、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的补间铺 作之下施矮柱、其下或更施驼峰……这都是中国佛寺殿堂斗拱处 理的佳例。
屋顶形式非常繁芜,大体可分单体屋顶与组合屋顶两类。其 中,庑殿、歇山、重檐等屋顶处理最常见于大殿,硬山、悬山、卷棚等 却常见于佛寺的附属建筑之中。组合式屋顶由于形式较为随意, 技术要求较高,所以虽更能体现建筑风格,运用却不十分广泛。
现 以河北正定隆兴寺和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为例。隆兴寺沿轴线依次 为:天王殿单檐歇山、摩尼殿重檐歇山四面另加歇山顶抱厦、戒坛 三重檐攒尖顶、转轮藏殿(及慈氏阁)单檐歇山、大悲阁重檐歇山前 加卷棚前廊、弥陀殿单檐歇山、毗卢殿重檐歇山、附属建筑硬山;佛 光寺正殿单檐庑殿顶、配殿(文殊殿)单檐悬山顶、附属建筑硬 山顶。
屋顶材料分琉璃和陶瓦,它们都有筒瓦和板瓦之分。佛寺多 用绿色琉璃瓦,或全部覆之,或用琉璃瓦与陶筒瓦相配合成为剪边式屋顶,也有陶筒瓦上涂漆的。
佛寺在正脊、垂脊的装饰方面也独 造甚多,瓦当多用兽面及花卉纹,隋、唐多用鸱尾卷曲向正脊中央, 宋、辽、金多用鸱吻,元以后多用吻兽,尾部向外弯曲,明、清已完全 向外弯曲,形制与元以前完全异趣。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