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十里长亭”真的很长吗?

“十里长亭”真的很长吗,古人为何軎欢 在长亭送别?

全部回答

2017-02-14

0 0

    提到离别饯行,人们总是“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十八里相送,总要在长亭话 别,这是为什么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驿传 制度。到了秦汉时期,驿传制度成型。为迅 速传递军政公文,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秦汉政府大力修建沟通全国的交通大道。
  在 这种驿路上,每隔三十里设置一个驿站,这 些驿站最早专供过往官吏和信使更换车马和 歇脚之用。  后来,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了这一 制度,并对驿站做了进一步完善,每十里修 建一座亭子,谓之长亭;五里修一所较小的 亭子,叫短亭。
  这里的长亭并非距离很远, 只是相对短亭的一种称呼而已。唐宋以后, 商业不断发展,在官道上临近驿站之处,兴 起了许多民间旅馆,供来往客商住宿。  古时候,为出门行路的人祭祀路神和设 宴送行的礼仪,名为祖道。
  据《汉书》记载, 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妻弟李广利率军队出征, “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其中的“祖道” 说的就是这种礼仪。上行下效,民间有人出 远门,亲戚朋友也会在他离家之前,祭拜一 下路神,饯行送别。
  随着国家驿传系统的完 善和长亭短亭的修建,以及长亭边旅馆客舍 的兴起,送别亲人自然而然地选在长亭。  长 亭相别,有依依惜别之意,更有期望亲人一 路平安的美好愿望。古代交通不便,一旦远行,便不知何时 能再相见,因而送别时难免会让人伤感。
  所 以到后来,送别的长亭成了人们凭吊思念、 寄托哀愁的代名词。在很多文化读本里,送 别也会以“长亭”为背景。历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借景抒情,情未表, 景物描写便以渲染出七分气氛,“南浦、长 亭、西楼”是古代人常用的诗词意象。
    宋代 词人柳永在《雨霖铃》中便有“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名句。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