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马桶是如何得名的?

全部回答

2006-08-23

0 0
    人坐的桶,为什么要叫马桶?讲这典故的文章中,“马桶”在较早时期是制作成马的形状的,后来才改成圆桶形状,这也就是”马桶”称呼的由来,这要追溯到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归田录二》中的“木马子”, 这是对于马桶最早的文字记载。
  至于马桶的历史,这得从汉朝说起,《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  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也是马桶的前身。
  据说这种“虎子”也是受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 19世纪堪称是“厕所世纪”。在19世纪40年代,在汉堡出现了用河水时冲刷管道的下水系统。19世纪59年代,在伦敦出现了一套高效下水系统,并设置了自动冲水阀门和加速水流的新型管件。
    此后,厕所的制造工业化了,流水作业的设计使这一工作发展到了极为简单的地步。 清代钱大昕在所撰的《恒言录》中,即考证道:马桶在过去,“或以铜,为马形,便于骑以溲也,俗曰马子”。
   我国传统的马桶样式,有筒形和鼓形两种,高度都适宜于人坐着大小便,另有适应小孩子的小尺寸马桶。   民间还把马桶看作生育的象征,是婚嫁时必备的嫁妆。用作嫁妆的马桶,多用柚木做成,髹漆,上写“百子千孙”之类字样,故而又称“子孙桶”。
   。

2006-08-22

44 0
    为什么要叫马桶?这要追溯到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归田录二》中的“木马子”, 这是对于马桶最早的文字记载。至于马桶的历史,这得从汉朝说起,《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
  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也是马桶的前身。  据说这种“虎子”也是受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 关于“虎子”的发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与皇帝有关。
  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词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以后的发展,如俺们所见,不管怎么演变,基本摆脱不了盆形和桶形的外观。这便是马桶的前身后事了。如果这些泛泛之谈不能说明什么的话,俺还想再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再回首,俺二十几年的岁月中,马桶始终如一兢兢业业地扮演着一个无物可替的独一无二的角色,它带来过多少舒服畅快,多少快意恩仇,多少惊心动魄,多少高山流水……在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亮堂堂,丝毫不因为时光的变迁和地点的转变而有丝毫的消磨减弱,往往是历久弥新,路遥才能知马力啊。
     它跟俺的关系绝不仅仅是接纳排泄物那么单纯,那也显得太过寻常落了俗套,把俺与它的关系沦落成它与一般人那么的普通,是不明智的想法。它带给俺的欢乐时光以及内省思考,往往是难以省略和忽视的。
  严重点儿说,在马桶上成长,喜忧参半,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说在别处想一个小时才能琢磨明白的事情,坐在马桶上,也许半个小时就醍醐灌顶般的参透了。   马桶的功能,以及它带给俺的强烈冲击感受,往往让俺觉得人生四大快事有巨大的缺陷。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久旱逢春雨,他乡遇故知,最多只能称之为外快,真正的内快便是第五大快事——马桶夜读诗。谁能料到,真正凝气聚神领悟书中精髓的时刻,竟然是在不登大雅之堂的马桶之上呢?可人生处处都是意外,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任何事都是诌不全的,再面面俱到,依然有百密一疏。 从小到大,俺已不能一一悉数,马桶辅助俺看完了多少本人类智慧的结晶。而马桶也肩负着帮俺择优录取优胜劣汰,从百里挑一好书的重任。
  俺基本得出以下结论:不能吸引俺在卫生间里读的书,通常都是老太太的臭长裹脚布,或者狗屁不通丢人现眼的擦PP纸,读之令人肠结便秘苦不堪言。  而俺肯带到卫生间里的书,往往承受着俺对它们的巨大信任和喜爱,它们会不辱使命的协助俺畅快淋漓。
  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各种书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人们肉眼做不到的事情,马桶它却成功地做到了,汗颜呐! 想想看,臀坐马桶,遐思迩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书中的),往来无白丁(现实中的,因为门插着呢),这样的时刻,寂静无声,没人打扰,久在其中又不知其臭,俺往往会沉浸书中不能自拔。
    俺向来不是一个能集中精神力的好学生,学生时代老师的年终评语,往往是三点必不可少,一是话多,二是小动作多,三是精神集中不了五分钟。老妈为此颇伤神,以为俺得了多动症,又听说吃味精容易导致多动症,从此菜中不放味精……可是,如果老师有幸看见俺坐在马桶上全神贯注的小模样,他(她)应该会激动的双泪横流吧…… 老妈对俺如此依赖马桶深恶痛绝,她和老爸围追堵截,防止俺把书带入卫生间内。
    发现后撕无赦,小时候更是发生过被活活从卫生间拖了出来,书毁人伤惨绝人寰的事例。俺每每与他们斗智斗勇,把书贴着肚皮放在衣服里,刚好插在皮带那儿,为了不引起他们怀疑,还故意甩着胳膊在他们面前晃几圈,然后才光明正大绕进卫生间,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可即使这样,老妈仍然不时“咚咚”狂擂卫生间门以及不断重复“你是不是要在里面过年”之类话语,面对这样无聊的干扰,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基本能做到目不斜视、耳不分听,如入无人之境,心无旁骛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每当俺回忆起这段不堪的历史,都忍不住热泪盈眶,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啊,随心所欲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俺可以理解:俺——要——读——书!是一个孩子心底发出的最强烈的呼喊。
  那时的俺有一个梦想,要设计一个最前卫的卫生间,中间是舒适的马桶,四周是摆满了各种书籍的书架,顺手可以方便的取得,俺再也不用偷偷摸摸,跟见不得阳光的小老鼠似的…… 马桶并不仅仅是读书的辅助工具,俺甚至还惊喜的发现,不知是因为姿势的缘故,还是氨气弥漫的原因,居然能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人的记忆能力。
    俺试验过在马桶上背单词以及唐诗宋词,效果奇佳,与坐在书桌前背出的成果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俺很希望某个科学家在坐马桶的无聊时刻,思考一下这个原理,说不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当然,即使无新书可读,俺依然习惯性的拿一本读过无数遍的书坐上马桶,不看它,只是拿着,心里也觉得塌实,然后开始思考在卫生间之外怎么也弄不明白的问题。  毫无疑问,依然效果奇佳。
   由此可见,在马桶伴随着俺成长的日子中,它举足轻重的南博ONE地位……然而现在……俺放弃了继续与它痴缠,面对一只公用的马桶,只有无言以对。俺想,有些东西,注定了是极其私人的,比如牙刷,比如马桶,比如媳妇……公用的结果是非常令人唾弃和恶心的,于是俺开始厌恶马桶。
    于是开始深恶痛绝坐式马桶,只要一想到,就条件反射般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喉头发哽以及肠胃蠕动。现在已经尽量减少喝水次数,看看俺因为焦渴而皮开肉绽的嘴唇就可以证明,谁能想象它们曾经柔软呢?可即使这样,还是不能够与它彻底的脱离关系,和很多事物注定了终生的关联,抛不下切不断扯不完,每天还是要若干次与它亲密接触。
     摘自: 。

2006-08-22

51 0
    马桶的来历 中国古人如厕趣谈   古人把上厕所称为“更衣”。很早以前的有钱人家,上厕所是要换衣服的。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厕所修得富丽堂皇,10多个身着艳丽服装的婢女准备好了甲煎粉、沉香汁、新衣服等,站在门口迎候。
  当然,在更多的穷苦人家,是不具备“更衣”的条件的。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晋景公在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便去厕所,不慎跌进粪坑而死,他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殉难于厕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时宫厕的简陋。
     汉高祖刘邦位列“中国流氓史”头把交椅。一次他在群臣面前内急,为了节约时间开会,竟让一个文官把帽子递给他,他背过身去,一会儿,半帽子尿液就呈现在众人面前了。   或许是受了汉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后世的皇帝们多半不再上厕所,而使用便壶来解决问题。
  《西京杂记》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以备皇上随时方便。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  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廷时,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词改叫“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关于皇家厕所的不同寻常之处,《世说新语》有所透露。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晋武帝招为驸马,新婚之夜,头一回使用公主富丽堂皇的厕所,进去后才发觉也是有臭气的。  他见厕所里有漆箱盛着干枣,只当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
  俟完事后,侍婢端来一盘水,还有一只盛着“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这些“澡豆”倒在水里,一饮而尽,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来,干枣是“登坑”时塞鼻子防臭气的,而“澡豆”则相当于现在的肥皂。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发现其中有一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爱不释手,差点儿用来盛酒喝。
    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先王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马上将盆子击碎了。     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
  而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皇帝也不例外。     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元史》列传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这孝心实在是可圈可点,难怪“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
  ”   《南唐书。浮屠传》记载,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动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厕时使用,并用面颊检验是否光洁滑爽,这堪称是礼佛的帝王中最值得称道的了。        明末清初有一个叫做穆太公的乡下人,有一天进城,发现城里的道路两旁有“粪坑”,且是收费的。
  老先生马上意识到商机来了。回到家,穆老先生请工匠把门前3间屋掘成3个大坑,每一个坑都砌起小墙隔断,墙上又粉起来,讨来无数诗画斗方贴在这粪屋壁上,并请一个读书人给厕所题写了个别致的名字:“齿爵堂”。
    为了吸引客流,又求教书先生写了百十张“报条”四方张贴:“穆家喷香新坑,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这一手很是有吸引力,农家人用惯了稻草、瓦片,如今有现成的草纸用,加上厕所环境实在优雅,又是免费,吸引得女子也来上粪坑。
  免费的厕所如何体现经济利益呢﹖原来粪便是可以出售的。  他把粪便卖到种田的庄户人家,或者以人家的柴米油来换。久而久之,便获得了不小的收益。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