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懒语,说话晚?我家宝宝1岁8
把握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期 科学研究表明,2~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成为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著名的“印度狼孩”就是这样。虽然辛格博士花了很多精力去恢复其语言和人性,但仍然收效甚微。 所以,家长要抓住和把握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去培养他的语言能力。 注意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现象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人们在“听”的过程中,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并作为第一信号刺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只是一种输入信号,其本身并无任何意义。 人们在“听懂”即理解其中含意时,它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作为第二信号,刺激、作用于大脑听觉语...全部
把握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期 科学研究表明,2~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成为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著名的“印度狼孩”就是这样。虽然辛格博士花了很多精力去恢复其语言和人性,但仍然收效甚微。
所以,家长要抓住和把握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去培养他的语言能力。 注意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现象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人们在“听”的过程中,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并作为第一信号刺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只是一种输入信号,其本身并无任何意义。
人们在“听懂”即理解其中含意时,它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作为第二信号,刺激、作用于大脑听觉语言中枢。而“说”是人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音器官输出,同时不断调整自己思维。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
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言自语,就是孩子通过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的具体表现。家长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把语言的音形外壳与其本身的语义结合起来,否则“鹦鹉学舌”似的训练,不但无法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时间久了还会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和训练时,往往缺乏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一些家长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往往出于逗孩子玩的目的教他说话,而到孩子二三岁时,错误地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说话而撒手不管,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因此,家长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也不可不闻不问。 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家庭藏书情况、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等,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家庭成员如果说话粗俗、词汇贫乏,必然会从负面影响孩子。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和孩子说话时要比较慢,口齿清楚,语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语调对孩子说话,也不要恐吓或者在他面前讲别人的坏话。家长对孩子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的、禁止性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少用命令的方式。
语言对孩子的行为有强化作用,对好的行为,父母要多讲、多鼓励。对不好的行为,要尽量避免去强化它,最好是少议论,或是从其他角度,从积极方面去讲。 此外,父母还要注意防止孩子口吃。孩子在二三岁时容易发生口吃。
父母要注意不要讥笑孩子,或让他与别的很善辩的孩子在一起议论问题,或是与孩子抢着说话,使他想说话,却因没有机会而心急,说话结巴,造成口吃。父母还要禁止孩子因出于好奇而去模仿口吃的成人说话。发现孩子口吃时,切忌厉声责备,否则孩子受到刺激后着急,又会张不开口,说话结结巴巴。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慢慢讲,把话说清楚,或者是换一句话,改变他的语言习惯,诱使他动脑筋去想好了再说。也可加强对孩子的口语训练,教孩子唱歌、讲故事,采取多种方式锻炼他说话。 总之,幼儿期间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父母要把握好这个时机,抓住一个“勤”字,教孩子学习语言,让他多看、多听、多读、多写,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
补充一下:几岁说话才算“晚” 小孩的语言发育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孩子发出的第一个声音就是哭叫,生后一个多月,由于口形的不同,可以分别发出不同的元音(ɑ、o等)和辅音(b、t等)。
在6~7个月时,小孩会无意识地叫爸爸、妈妈;一岁时开始出现第一批可以被理解的语言,如灯灯、糖糖等简单的词;到了两岁就可以说出约300~400个词和一些简单的短语,如吃饭、上班等。当然,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有其个体差异,有的早有的晚,但如果孩子到了两岁还不会说话,或没有任何交流性的语言,就一定要带他到医院看了。
说话晚,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孩子语言发育延迟可能由各种异常疾病导致,常见的疾病包括: 听力障碍 包括全聋以及部分听力丧失,原因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性的。 1~2岁是婴幼儿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个阶段听力受损,患儿接受不到任何语言刺激,必将导致语言发育障碍,甚至聋哑。
一般来说,先天性的听力丧失较容易被父母留意到,不过仍有不少家长是直到孩子两三岁甚至五六岁以后,发现孩子不会说话或说话吐字不清,才想到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的,但那时往往已过了最佳治疗期,即便是佩戴了助听器,学习语言的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仍有必要提醒各位父母,要留意孩子的听力状况。如果是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可以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摇摇铃铛,看他有没有反应,他的头是不是随着铃声转过去。如果一点反应都没有,就应考虑去看专科医生。
也有一些孩子出生时听力是正常的,但后来由于疾病或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的影响,导致听力受损,因此对大一些的婴儿也要留意。如果发现孩子听到巨大声响时没有反应或不会害怕、哭闹,在看不见的地方叫他的名字,也没有引起他的注意,或者吩咐他做一些简单动作(如点头、摇头、跺脚、招手等),他没有反应,也要提高警惕。
智力低下 是指在发育期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一些行为障碍的一组疾病。 智力低下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是先天性因素造成,如遗传代谢疾病、先天畸形、出生前孕母病毒感染等等;也有后天环境因素造成,如出生时窒息、脑缺氧缺血、脑外伤、脑部肿瘤等;教育因素也是引起智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如教育不良、环境剥夺、情感剥夺等。
严重智力低下的患儿因常常伴有其他方面的异常,比如面容体态异常(先天愚型患儿就有眼距过宽、双眼斜吊、塌鼻梁、张嘴伸舌流口水等表现)、运动发育迟缓、喂养困难等,语言发育迟缓只是表现之一,因此能较早引起家长注意。
但一些轻度智力低下的孩子可能症状较隐蔽,仅仅表现为不活泼、少动、反应淡漠、喂养困难等而容易被忽略。对家长来说,如果发现孩子到了两岁仍不能有目的地发音,或者只是无目的地乱叫,就要及时带孩子去看医生。
自闭症 这个名词对许多父母来说也许还颇为陌生,但近几年来,因自闭症前来就诊的患儿越来越多。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疾病。有人顾名思义,以为自闭症就是家庭环境太过封闭、没有交流,导致孩子孤僻、内向,这种说法已经被证明科学性不足。
目前认为,自闭症的原因可能跟基因和遗传有关。 自闭症的孩子在早期行为方面往往就已存在明显异常,比如喜欢一人独自玩耍,缺乏与他人甚至父母之间的目光对视,不怕陌生人,对父母缺乏依恋,等等。但父母最早注意到的往往是孩子语言方面的问题,即不说话。
父母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听力正常,但孩子就是不开口说话,对父母的指令“听而不闻”。另外一些自闭症的患儿虽然可以讲话,但往往是一些重复语言、鹦鹉学舌的语言、自言自语,或者根本就无人能懂的“外星人语言”,极少具有交流性质的主动语言。
比如他可以大段大段地背唐诗,却不会说“妈妈我要喝水”这类简单的话语。有人形象地形容自闭症的患儿在语言发育方面的特点:要么不说,要么乱说。 自闭症患儿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员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训练方法,并且需要父母付出无限的爱心、恒心、耐心和决心。
对父母来说,最基本的一点是,发现孩子的异常后,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在他们的指导下,对孩子进行专业的诊治。 也有可能是正常 民间有“贵人语迟”一说,认为说话晚的孩子会更聪明,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临床上的确有一类说话延迟的孩子不属于病态,也不需要特殊干预,叫做“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这种孩子在智力、听力、行为等方面都是正常的,但就是说话很晚,可能到了两岁半或三岁还什么都不会说,或者只能说很简单的字,但一旦他会说话,就好像忽然间什么都会说了。
这些孩子之前虽然不会说话,但外貌、行为看起来跟正常孩子没有差别,智力、理解能力也是正常的,父母能明显感觉到他可以听懂大人的话,比如他会用点头或摇头等身体语言作出反应。对于这些孩子,家长不用太着急,平时注意多与孩子慢慢说话、讲故事等,一般等到两三岁,孩子自然就会说话了。
需要提醒的是,“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的诊断必须由专业医生作出,而且这类孩子毕竟只是部分情况,如果家长抱有侥幸心理,把所有说话晚的孩子都当成正常而不去就诊,则可能酿成大错。 以上便是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的几种常见原因。
也许对家长来说,分辨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情况实非易事,但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即1~2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大部分语言障碍的孩子都是在这个时期被发现的。如果你的孩子到了两岁仍不会开口说话,或者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词,缺乏交流性的语言,就一定要马上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诊断。
本文来自: 宝贝蛋亲子论坛 原文链接:http://bbs。babyoo。net。cn/viewthread。php?tid=8041。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