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急:古人关于读书的心得

主张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的是谁?他的名句?

全部回答

2006-05-22

0 0

    古人读书,乐在其中者是耐得住“十年寒窗无人问”之寂寞的。也许他们太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的道理了,因此,锲而不舍,废寝忘食,其“学者之志,有所不暇”便表现得淋漓尽致。
  毋庸置疑,其“孜孜以求”、“学以致用”之举对后学则极具启发与鞭策。隋唐李密少时好读书,“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宋相赵普少寡学术,“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诗圣杜甫尝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学多才的苏轼亦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两者皆道出了“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真谛。如果说,“燃荻夜读”、“磨穿铁砚”尚有“以求闻达”背景的话,那么,谁又能否认管宁静读五十年“坐空藜床”,向子平潜心读《易》参破贫富贵贱,传诵的不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更高境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先人读书求学的事迹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感悟体味,但我以为最关键的,还是那种“耻知不博”、“求知若渴”的精神,及其“有志者事竟成”的卓然风范与魄力。
     当然,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孔老夫子早就明示:“学而不思则罔”。  韩愈在《上襄阳于相公书》中有“口咏其言,心惟其义”之语,就是说看书要一面诵读一面思考。“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也是告诫人们要通过学习积累知识,通过请教和讨论弄清道理。
  “学而不知其方,则反以滋其弊”,“好高欲速,学者之通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读书而无所疑,是盖于心无所得故也”……总之,就读书而言,古人为我们总结了太多的心得与经验,也为我们揭示了“水到渠成”、“铁杵成针”的深刻含义。
       古语说得好,“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自古“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愿每一个志在书城、期冀有所作为者,尤其是年轻人,都能从古人读书奋斗的言行中取精获益。
   古人论读书 一要常读书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读书有感》一诗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用比喻方法写读书重要性的诗,作者以物喻人,寓理于景。小小方塘,美丽可爱,就是因为活水不断注入的缘故。人若要不断长进,就要不断地读书学习,探求新知识,吸取书中的营养。
  正如清人萧抢所说的那样:“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意思是说,人心和禾苗一样,得到养分才能生长;禾苗用泉水灌溉,心智用道理陶冶。
  一天不读书,心中便没有好想法;一个月不读书,连耳朵眼睛也失去了原来的清爽。 二要会读书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曾这样告诫幼子陆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的大意是,做学问不能留着力气,年轻时下苦功打好了基础,将来才会有成绩,有出息;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总是肤浅的,要深刻认识事物,必须亲自去观察实践,以便对书本上的学问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要精读书 苏轼在诗中写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诗的意思很明确:道理就在书中,不厌其烦地读下去,就会明白的。真可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苏轼弟子黄山谷也作类似诗一首:“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深入体会理解)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多思量。”这告诉我们,读书不能慌慌张张,只有深入理解体会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精妙。  不明白的不妨暂且放过,对自己需要的一定认真思考。
   ○《老子》六十四章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

2006-05-21

100 0

是孔子 他一直都在提倡 人要不段的吸取新的知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