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实际存在的人,还是因为别人发
“我的意识在世界中产生,还是世界在我的意识之中产生”?
对这个问题,立场不同,回答也会各异。但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或许是此问题中的“产生”二字,这个产生是指从无到有的产生呢(宇宙论意义上的产生),还是现象的显现意义上的“产生”?如果是前者,毫无疑问,应该说是“我的意识在世界中产生”,而如果是后者,那就只能是“世界在我的意识之中产生”。
不过,在现象学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有所变化。按照胡塞尔的观点,他肯定会坚持“世界在我的意识之中产生”,当然这里的“产生”是现象在意识中的显现的意思,当胡塞尔将外在世界解释为意识的相关项,意向性成为现象学关注的核心时,世界就被主观化了,而对世...全部
“我的意识在世界中产生,还是世界在我的意识之中产生”?
对这个问题,立场不同,回答也会各异。但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或许是此问题中的“产生”二字,这个产生是指从无到有的产生呢(宇宙论意义上的产生),还是现象的显现意义上的“产生”?如果是前者,毫无疑问,应该说是“我的意识在世界中产生”,而如果是后者,那就只能是“世界在我的意识之中产生”。
不过,在现象学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有所变化。按照胡塞尔的观点,他肯定会坚持“世界在我的意识之中产生”,当然这里的“产生”是现象在意识中的显现的意思,当胡塞尔将外在世界解释为意识的相关项,意向性成为现象学关注的核心时,世界就被主观化了,而对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胡塞尔又将之放在了括号之中(悬搁起来,不加判断),这就是胡塞尔之所以被后来的哲学家们批判为“绝对唯我论”的原因。
但是,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却是哲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界标。
随着海德格尔哲学的出现和兴起,胡塞尔的现象学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海德格尔初期思想关注“存在”问题,而他思考存在问题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或称“此在”,此在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这种“在世存在”的特征看起来似乎是“我的意识在世界之中产生”的意思,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在世存在”既表明人的“在世”特征,同时也表明世界的基本结构,即世界作为世界在人这种存在中的显现,就此而言,世界又似乎是在我的意识之中产生的。海德格尔初期哲学就是要打破主客二分或在主客之间非此即彼的这种哲学倾向,存在问题既包含着人的存在(此在)的问题,同时又包含着世界的存在问题,而这两个方面并非是截然划分的,而理解存在问题的关键是基础本体论或基础存在论,也就是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此在的生存过程就将世界通过一种根本性的时间视域而纳入到解释学情境之中,在解释学情境里,此在(生命存在)与世界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我是实际存在的人,还是因为别人发现我存在而存在?”
我因发现别人而证得自己存在,即因他人的存在而产生了自我意识,而一旦将自己完全纳入到他人的世界,自我意识就会模糊而不在,此时又需要他人的提醒将自己从集体意识中再次拉入自我意识(萨特),在这个过程里,他人是一个促发因素,而我则是主导因素。
另外,只有当我明确地意识到有一个“我”的存在,自我意识才会产生,而这样一个“我”,不是肉体性的我,也不是他人眼中的作为他者而存在的我,是自觉到“我”的内在统一性的那个“我”,也即唯有当自觉思维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才能确证有一个“我”存在(笛卡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我的存在方面而言,我的意识处于决定性的地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