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九江市的综合实力排名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06-04-22

0 0
    2005年,是全面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社会主义新九江的思想发动之年,是九江加快发展的准备之年。一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坚持以大开放为纲,扎实推进“3+1”发展战略,沉着应对地震、禽流感、台风等灾害,在“三百工程”的推动下,全市人民众志成城, 团结奋战,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保持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市知名度不断提升,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十大亮点彰显九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亮点一: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400亿元,达428。
    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5。4%,为1995年以来近 11年中最高增幅,且高于全国(9。5%)、全省(12。8%)平均水平。2005年我市人均GDP为923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1144美元,标志着我市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上年的17。  3:49。7:33。0提升到 16。8:50。1:33。1。工业增加值已占GDP的35。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脊梁。
     亮点二:农民人均纯收入自98洪水之后,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免征农业税等,各项扶农、惠农、支农、强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加强,100个示范村通过一年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年初提出的“一年有看得见的变化”的目标。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棉、油、生猪等大幅增长,实现了增产增收。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69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元,这是继1998年洪水之后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增长12。
  7%,增幅继续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4%的增幅。 亮点三:工业利润增长2。  8倍,效益指数创历史新高 全市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发展理念, 以工业崛起为重点,推进大工业战略,大力增加工业投入,提升工业实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51。18亿元,增长1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90。  39亿元,增长26。0%,快于全省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134。
  4%,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是2002年首次突破100点大关以来,再次冲破130点关口,创历史新高。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09亿元,增长2。8倍,创历史新高。 亮点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重点项目取得新突破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
    20亿元,增长32。6%,高于全省(26%)平均水平。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市政府确定的100个重大项目如期推进, 昌河汽车、仪长原油管道九江段、国际会议中心等41个项目已竣工投产或部分竣工投产,铜九铁路、亚泥三期等59个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之中。
   100个重大项目去年完成投资80。  6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 121。17亿元,其中工业类54。36亿元。尤其是昌河汽车正式投产,圆了九江人多年的汽车梦。九景衢铁路、长江二桥、昌九城际铁路、两条过境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帽子山核电、风力发电、湖口集装箱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 已列入国家和省“十一五”规划,这些重点项目的推进,为九江今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亮点五:城市大建设亮点纷呈 城市规划得到加强。全面完成了九江市中心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启动了九江城市未来200—300年远景规划国际招标的编制研究工作和2006年--2010年近期建设规划、中心城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规划以及都市圈规划的编制研究工作。
    城市规划区300多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0%以上,县城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80%, 乡镇建设规划编制率达80%,村庄规划编制率达33%。 城市服务性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
  2005年已开工项目43个,其中,赣北地震监测中心、三水厂二期扩建、国际水运中心码头通道、沙城及综合工业园供水、青年南路等8个项目已完工,白水明珠(多功能会议中心)、少儿活动中心、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廉租房小区(一期工程)、老鹳塘污水处理厂、前进西路、长虹西路、怡康路、胜利大道、烟水亭及南湖公园改造、九威增压供水管网等20个项目将完成工程主体,南湖市民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龙开故道、胜利碑及广场公园、疾病控制中心、外国语学校等15个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年度累计完成工作总量的43%。
    鹤问湖环湖大道主干路网、 日处理2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可供全市使用30年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11个项目已完成前期论证。对城区主次干道的人行道和200余条背街小巷进行了道路硬化、排水改造、照明亮化,全年新增绿化面积60余万平方米。
  中心城区实现了“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中心城区得到拓展。  2005年末,中心城区人口达到65。31万人。 亮点六:构建了九江大旅游格局 大旅游初见成效。
  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8。02万人次,同比增长32。7%,旅游外汇收入2357万美元, 同比增长 41。8%。国内游客820万人次,同比增长22。  8%,旅游总人数827。
  8万人次, 同比增长22。9%,旅游总收入54。4亿元,同比增长24%,五项指标首次均列全省第一。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2。68%。 2005年,理顺庐山管理体制和整合旅游资源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庐山垦殖场等四家单位己正式平稳移交庐山管理局,使庐山管理局管辖的范围由46。
    6平方公里,扩展到119平方公里,为我市“十一五”期间的旅游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云居山一一柘林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申报成功,为我市旅游业再添国字号金字招牌;《九江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 规划》、《九江市红色旅游规划》己编印完成。
   庐山环山公路的成功贯通,使匡庐美景、长江风光、鄱湖秀色相映生辉,成为构筑我市旅游休闲经济圈的一条亮丽的纽带。     亮点七:出口加工区落户九江,为九江开放型经济构筑了前沿平台 2005年6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江西九江出口加工区”正式设立,这是目前我省惟一的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的设立,将有助于我市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策应全省大开放、大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九江沿江通海的区域优势,提升我市乃至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它对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推进沿江工业带的建设。
  推进全省工业化的地位不可替代。目前,出口加工区的各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今年3月28日将封关验收。建设进度在全国同次批准的18个出口加工区中最快,得到了国家海关总署的充分肯定。 亮点八:港口建设实现突破,物流业发展加快 加快了以九江国际水运中心为龙头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市港口管理局对九江国际水运中心进行了扩能改造,使集装箱吞吐能力增至10万标箱。2005年九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920万吨,同比增长10。2%,集装箱完成4。62万标箱,同比增长101。
  6%;港口主业收入突破7000万元,实现利润超过400万元。   整合推进物流资源有新进展。  口岸系统通过与深圳、上海、大连物流企业携手合作,重组了中海九江集装箱运输分公司,新增了中兴国际货运代理,上海海华国际货运代理和锦程(大连)国际物流集团九江分公司,九江口岸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凸现。
     市场建设有新进展。建设了花鸟、果品等新市场。沃尔玛集团已来我市对建设物流中心进行了认真选址考察。  福建客商正在洽谈建设九江医药物流市场。水产大市场已注册完毕。
  新上了九江众人众服装大市场、九江新大中大百货公司、联盛城西大卖场、新马狮商厦等一批引资改建项目,使老市场换新颜,调整了商业结构、提升了城市品位。 完成了《九江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九江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初稿,通过了《九江港口总体规划》的初审;《九江长江港口岸线使用管理规定》正在抓紧制定。
     2005年,我市克服国内外的各种不利因素,狠抓外贸出口工作,外贸进出口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全年进出口总额19380万美元,增长5。3%。
  其中,外贸出口额达到11768万美元,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增长35。6%。   亮点九:九江荣登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城市知名度显著提高 2005年12月国家统计局举行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信息发布会,宣布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大连等全国100个城市荣登2004年度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九江市榜上有名,列第75位。
    这次百强榜,我省共有三座城市入选,南昌列35位,景德镇列99位。长江沿岸的芜湖列80位,黄石列81位,岳阳列90位,安庆榜上无名。九江的入选反映了九江综合实力的提升,也让九江市民真真切切感受到:路变宽了,城市变靓了, 生活质量提高了。
   2005年底,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主办的“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新闻发布会在香港举行。  对包括台、港、澳在内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排名,九江和泰安、黄山、拉萨、丽江等一道荣膺2005年“中国十佳旅游城市”。
   亮点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去年是多灾之年,灾害接踵而至,禽流感、台风,尤其是“11·26”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灾情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立即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各部委和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基层党员干部吃苦在前,受灾群众不等不靠生产自救,社会各界无私援助,及时妥善安置灾民和救治受伤人员,加强灾区物资供应和卫生防疫,保障了灾民基本生活和灾区社会政治稳定。
    全面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民房、学校、医院修复重建和震损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生产和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生活安定。 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大亮点,为“十五”计划划上圆满句号,为“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