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诗歌

如何鉴赏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作者: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全部回答

2016-06-25

91 0
    这首诗与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是相互唱和之作。苏轼先后两次路过渑池,前一次是在嘉祐元年(1056年)和弟弟苏辙一起前往京师参加科举考试,路过渑池,在奉闲的僧舍中过夜,并且在墙壁上题诗留念。
  这次是在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前往凤翔府就任通判时路过渑池。先是苏辙将自己的诗寄送过来,和苏轼一起缅怀过去的时光,苏轼随即写了这首诗加以回应,诗中表现了苏轼对于旧忆的心理感受。   诗的前四句是苏轼对于如同“飞鸿踏雪泥”一般的记忆的概括描述。
  记忆就像是飞鸿偶然留在泥中的脚爪印一样,虽然印记留下了,但是人生需要经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需要忙碌的事情也不少,所以这小小的印记哪能长时间地让人记住呢?况且飞鸿的一生也不可能处处留下印记(记忆)。
  这四句给人一种人生苍凉的感慨。   诗的后四句转而去写渑池僧房的过去和现状。时隔六年,原先的老僧竟然已经去世,而寺院无人管理,墙壁已经残破不堪,见不到六年前兄弟二人所题的诗句。
  诗人苏轼在渑池过去曾经露宿过的僧房内所见到的,全都是凄凉不堪的景象,可见,即使在过去曾经留有记忆,如今也像飞鸿的脚爪印一样消失不见,而诗人怀旧也就失去了依托。  唯一能够回忆起来的,也只有当年进京赶路时的情景^六年前,苏轼和苏辙兄弟还没有被世人所认识,他们寄希望于当年进京的考试,希望能够一举成名,大放异彩。
  当时的穷困落寞,在六年后重游故地时,难免会产生恍如隔世的感慨。山路崎岖,人困驴乏,记忆中充满了悲凉和艰辛。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诗歌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
诗歌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