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世界名著的读后感我已经写了3
从读《红》开始一直很喜爱宝玉。后来在论坛中,看到很多批评宝玉的文章,起初尚欲一辩,但后来发现其实并无甚可辩之处,于是作罢。
看网友们的观点,批评宝玉者,说其软弱消极、缺少责任感;夸奖宝玉者,赞扬其对女性的尊重体贴、对黛玉的专情与执著。 其实两种观点都对,都无可辩驳。
王蒙的《红楼启示录》中说:“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是:非责任非使命非献身的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非文化非社会非进取的性灵主义,天真的审美喜悦式的泛爱论与唯情论,充满了对死亡、分离、衰老等的预感、恐惧与逃避的颓废主义,善良、软弱、又对一切无能为力的消极人生态度。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很中肯的。宝玉的性格矛盾就在于,一方面他坚定...全部
从读《红》开始一直很喜爱宝玉。后来在论坛中,看到很多批评宝玉的文章,起初尚欲一辩,但后来发现其实并无甚可辩之处,于是作罢。
看网友们的观点,批评宝玉者,说其软弱消极、缺少责任感;夸奖宝玉者,赞扬其对女性的尊重体贴、对黛玉的专情与执著。
其实两种观点都对,都无可辩驳。
王蒙的《红楼启示录》中说:“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是:非责任非使命非献身的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非文化非社会非进取的性灵主义,天真的审美喜悦式的泛爱论与唯情论,充满了对死亡、分离、衰老等的预感、恐惧与逃避的颓废主义,善良、软弱、又对一切无能为力的消极人生态度。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很中肯的。宝玉的性格矛盾就在于,一方面他坚定的信奉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并且深切的喜爱和依恋着身边的女儿们,另一方面,他却从来没有为了争取自己的价值实现或是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女儿们而做出积极的努力。
这是宝玉这个人物所表现出的最大的矛盾,而这个矛盾也是《红楼梦》中非常值得读者思考的。作者如此写宝玉,用意何在?
于是,我们可以试着从更高的角度诠释一下宝玉的人格特征,让宝玉的性格矛盾,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达成统一。
而这,就是人性的高度。
贾宝玉的历史使命,既不在于遵守,又不在于抗争,而是在于情,在于人性的觉醒,在于灵魂的自由舒展。他向往的归宿,是女儿们的眼泪葬他,是“活着一处活着,死了一起化灰化烟”。
理想的归结点是死,不是生。他要的不是守护生命也不是为生存而抗争,而是一起毁灭。而肉体的毁灭背后,则是精神的永存。宝玉他来过了这大观园,和女儿一起哭过了,笑过了,为女儿赞叹过了,喜爱过了,悲伤过了,他的一生已经完满。
这种近乎幼稚的单纯追求,在书中叫做“痴”,在今人口中叫做“软弱”、“消极”,其实对于宝玉,甚至对于作者,这种“痴”,这种“软弱”和“消极”,可能是弥足珍贵的。
纵观历史,为人们传诵的英雄无外乎两种,一种在于“捍卫”,保护国家、民族或者体制等等不受侵害,另一些在于“破”与“立”,推翻旧有的制度或是礼教,建立起新的世界。
而宝玉的“不卫不破不立”就将其与此类英雄人物区分开来,甚至将其与整个人类社会中的斗争、倾轧等等污浊之气中剥离了出来,表现出一派空灵纯真的气象。
作者给宝玉定评“于国于家无望”。一切的道德规范,不管是光宗耀祖,还是报效国家,都是作为社会的属性而存在的,这种对于权势名利的追求,往往使人迷失本心。
与之相对的,一个人作为人的属性存在的权利,却很少受到重视,甚至被直接剥夺。宝玉要体验的,正是人性的自由和觉醒,对于礼教和体制,与其说他是不遵守,不如说是不参与。既然不参与,当然更提不上抗争和改变。
宝玉所承袭的是人性的脉络,与社会性毫无干涉。就如同他可以为了女儿去死,却要批判“文死谏武死战”这样的礼教大义。为女儿死是因为情,而文死谏武死战又是为何?为名?为义?为礼?不管为何,其已经脱离了天地之初的那份朴素和赤诚。
宝玉是游离于社会属性之外的一个精魂,因情而生,因情而死,由情悟空,空则回归大荒,仍是远离世俗。所以他必须要纯粹,纯粹的只剩下那么一点痴诚。这样,他的单纯和执著,才变的如此光彩夺目,而他表象中体现出的矛盾,也在人性上达到了统一,共同书写着社会属性和人的属性在那个时代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构成了这一部矛盾红楼。
一盏冷灯,几页书香,透过扉黄的书页,思量着眼前这三个迥异的女子。她们的命运同与"红楼"牵绊在一起。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说的便是晴雯。霁月,天净月朗的景象。作者笔下,在贾府形形色色的婢女丫环中,她恰如这一派清新明朗。素有"晴为黛影"的说法, 而黛玉总让人心头平添几分凄楚,晴雯却以其个性的美丽和悲惨的结局在让人摇头叹惋之后又暗生一股敬佩。
晴雯从小被卖给贾府的奴仆赖大供役使,连父母的乡籍都无从知道,地位原是最低下的。但在曹雪芹的笔下,她是最具反抗性的一个。全书中与晴雯相关的著名情节有"撕扇"、"补裘"。前者表现物随人性,宝玉尊重晴雯的自由个性;后者突出了晴雯的慧心巧手,于重病之际殚心竭力织补"雀金裘",见出其为宝玉分忧解难的赤诚之心。
三十七回写她不屑拾人余惠,不怕冲撞太太的言论,和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圆时兜底倒荚,使王善保家自讨没趣的行动,都显出其与众丫环不同的识见与骨气,至七十七回"侨丫环抱屈夭风流,晴雯终因遭忌被逐,抱屈夭亡。
在这样一个刚强的女子身上,不见"美人的轻怒薄慎爱宠的使性弄气。"她是奴隶,是一个虽未完全觉醒,但对她已能感觉的屈辱怒火冲天的奴隶;而不是那种把奴隶的手铐看作的手镯,铁链当成项链的无耻奴才。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红楼梦》把晴雯这个聪明美丽的少女写得光彩四射,楚楚动人,又把她的结局写得刺心搅肺,引人心酸泪落,让人陷入深沉的思索。
画上,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一个"似桂如兰"的女子--"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
这一首说的是花袭人。在作者笔下,她是"温柔和顺"的,颇与薛宝钗的"安分顺从"相似,合乎当时的妇道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而判词中"枉自","空云","堪羡","谁知",又是作者对这"花气袭人"的否定,从中不难看出她将来的结局。
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可知袭人是丫环之中唯一与宝玉有私情的一个,最后却落到一个戏子手里。她唯一用以表示旧情的,只不过是将来宝玉、宝钗处于"贫穷难耐凄凉"时,与丈夫一起对昔日的主人有些生活上的资助而已。
袭人的可鄙,并不是什么她不能"从一而终",而在于她的奴性。曾经"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最后也只能留下"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的感叹。
"一株桂花,一池沼,其中水沽泥干,莲枯藕败。
"便让人联想到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是她命运的真实写照。作者自始至终对这个女子充满了同情。判词第一句是说香菱原来是英莲,原是甄隐士家的贵小姐,三岁时被拐子拐走,养到十几岁卖给薛蟠,给这个花花太岁作了侍妾。
后来薛蟠娶了个搅家不贤的泼妇夏金桂,又贪又毒,香菱受尽他们的凌辱虐待,含恨而死。关于香菱的结局,这首判词说得很明确。高鄂的续书写夏金桂死后,香菱被扶正,当了正夫人,是显然不符曹雪芹意图的。
如果说甄家的小荣枯映衬着贾家的大荣姑,那么香菱的命运也是对大观圆群芳命运的一个暗示。
谁能想象得到娇生惯养的甄家的掌上明珠,会成为一个让人作践的奴才的?谁能容忍那么聪明俊秀的姑娘,配给一个只会作"哼哼韵儿"的蠢材呢?英莲就是"应怜",从作者宿命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可解的,命运是无情的,落寞的灵魂在红楼风雨中摇曳出一段别样的凄美。
三个迥异的女子,同因命运与"红楼"的牵绊,生命结局逃不出那一份无奈的悲凉。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作者内心最深刻的反映。它的控诉,它的呐喊,它的无奈,在《红楼梦》中这一个个鲜活而引人深思的人物身上真实地呈现出来,留给今天的人们去思索……
晴雯在红楼梦里面的地位,读过红楼梦的人都应该相当的心知肚明,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很有意思的写了两个重要主人公的另一影子,姑且称为影子,那就是贾宝玉与甄宝玉,林黛玉与晴雯。
两玉主要是形极其的相似,地位不同,刚开始确实有点惺惺惜惺惺,但后来的结果是志不同,不相与谋。
林黛玉与晴雯的相似,更是神似,在外貌上都是风流妩媚,眉眼相仿,在剧组红楼梦中,林黛玉和晴雯演员都让导演不好选择。
晴和林的性格的相似导致了他们的命运的相似,刚烈不怕得罪人的性子,加上其貌胜西子,心比比干,在大观园里都并不是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更多的是招人嫉妒,和怨恨。同样深爱着宝玉,但发之以情,止之以礼,在众丫鬟中唯一真真没有和宝玉瞎混的只有说是情雯,
最后的结局,晴雯的死,很大的缘故还是我们的那位吃斋念佛的贾府的政治家,王夫人,凤丫头其实也是向着晴雯,贾母把情雯给宝玉更说明其对她的看重,但很不幸,
其结局让人心碎,我们的宝玉其实可以救我们的晴雯,但他没有救。
我读红楼是很少的,可能和大家比有点羞赧。实际上小学时候读的书很多,但是看红楼梦是比较没有感觉的(也早就忘得没有印象了)。人们常说红楼写世情,孩子很难看懂——不过我大学的时候又浅浅翻一遍红楼(可能也没有翻完),知道红楼的确写得好了,却仍然看不懂——可能我太天真,既不象黛玉有颗玲珑剔透心、有不象宝钗有机心。
人的动机往往是很复杂的,不会非此即彼的单纯,也未必仅仅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或仅仅为对方设身处地去考虑。举个例子,几年前有个朋友问我,如果二选一,你会娶哪个?我说,当然我更希望是宝钗,这样就算我以后有了情人,她也会宽容我,但也许并不由我来决定,而要看我先遇到哪一个(也多半就是哪一个先进入我的心),肯定就会选择这一个了;如果先遇上黛玉这样执著又知己的,我还敢去想别人么,我还舍得去想别人么?话又说回来,如果先遇上是宝钗这样宽容又体贴的,我还忍心去想别人么?
这最后一点也是我讨厌宝玉的地方,你有个性很好,敢爱敢恨很好,但你有本事自立于天地之间么?要人养着的公子哥儿,却偏要看不起世上的一切庸人忙碌,你哪里有这个资格?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人间也没有平白奉送的富贵,又粪土经济文章、又不事稼祥,只合去喝西北风活活饿死拉倒、倒有闲情逸致去弹琴说爱。
:-)在这个世界上都要有付出才有得到,对宝玉也是一样。
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作者不应该通过说教或旁白的方式来直接诱导读者接受某种观点,而应当通过人物的巧妙表现和情节的合理发展让读者中在自然中发现不自然、在平淡的叙述中感受强烈的情感、在真实的塑造和还原中领悟人生和世界的真相。
从这个角度说,红楼梦虽然有瑕疵,但的确是中国人的文学瑰宝、也是全世界的文学瑰宝。红楼梦人物在中国语言文学中的影响、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甚至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影响,恐怕还几乎没有别的任何文学作品可以媲美。
虽然说红楼梦是世情小说,在对生活文化的影响方面自然肯定要比历史演义的水浒、三国和神话讽刺的西游(可能相对接近一点)更占优势,但只要和其它的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世情小说比一比(金瓶梅、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就很清楚红楼梦的成就的确是难以比肩的。
我能想起可以一提的只有阿Q正传和里面的阿Q(当然这不是长篇,而且是讽刺小说,和西游记比要合适一些,但比西游记要锐利得多)。
我还有三篇,你打开看资料吧~~
原因:字太多,发不上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