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升学入学 中考

2010南宁中考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

全部回答

2018-09-19

0 0
    参考答案: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1、C (“涸”应读“hé”)2、B (A项中“脑羞成怒”应为“恼羞成怒”。C项中“荒戮”应为“荒谬”。 D项中“来势凶凶”应为“来势汹汹”)3、D (A项中“蠢蠢欲动”比喻敌人或坏分子准备进行活动,为贬义。
  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B项中“沧海桑田”意为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比喻世事变化非常大,此处望文生义,为误用。C项中“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地位、辈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此处为误用。
  )4、B (B项为陈述句,句末应为“。”号。)5、C (A项缺少主语,可删去“由于”或“使”。  B项概念并列不当,“小说”、“诗歌”、“散文”与“外国文学名著”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D项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可将“季节”改为“地方”。)6、D (语段突出“绿”,语意连贯,色彩一致。A项“落日的余晖”、C项“五彩斑斓”破坏了色调的协调,B项“湍急”“推挤”无法显示静态的水面绿油油的倒影。
    )7、A (“女儿国”应为《西游记》中的地名,这不是神话小说。)8、D (“沉重的劳作让他对生活充满了抱怨之情”赏析有误。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9、C 10、A 11、B (肥胖者体内的厚壁菌类群数量比拟杆菌要高得多,并不平衡。
    )12、A (B项原文为“作用之一”,表述不严谨。C项的内容颠倒了,导致结果错误。D项原文为“目前还不能肯定”两者谁为因谁为果。)三、文言文阅读(13—15小题,每小题2分;16—19小题,10分;本大题共16分)13、A (A项的“绝”都是停止的意思 。
  B项其一“发”是“开”的意思;其二“发”是“征发”的意思。  C项其一“得”是“领会”的意思;其二“得”通“德”,是感激的意思。)D项其一“名”为动词,取名的意思;其二“名”为名词,名字的意思。
  14、B (B项的“之”同为助词,可译为“的”。 A项:其一“于”为介词可译为“在”;其二“于”为表比较的介词,可不译。C项“也”其一表感叹语气;其二表判断语气。  D项其一为介词,相当于“于”;其二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15、D(“醉翁亭”并非欧阳修离职后百姓为纪念他而修建。)第 Ⅱ 卷(共90分)16.(1)(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得分点:“翼”1分,句意1分,共2分)(2)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
    (得分点:“辄”1分,句意1分,共2分)17.(1)晋见或拜见(2)通“披”,披着(每小题1分,共2分)18.奇怪啊,雨雪下了三天(或几天),天气却不寒冷。(得分点:“雨雪”1分,句意完整,句子通顺1分,共2分。
  )19.景公: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晏子:(关心百姓)体恤民情,善于进谏。  (任选一人作答,根据要点给分,每点1分,共2分)四.古诗文默写(每句1分,共10分。出现错别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20.(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2)潮平两岸阔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一鼓作气(6)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五、综合题(共6分)21、(1)【示例】①居安思危,让生命更美好!②远离灾害,让家庭更温馨!③周密演练,让校园更安全!(2分) (2)灵感来源:“三个和尚没水喝”。
    批评的现象:部分同学对安全演练的意义认识不足,采取消极态度。(1分)现象及评论:(指出现象1分,观点明确1分,论述1分。)【示例】观点:安全问题关乎人命,演练是应对灾难的重要举措。
  (汶川、玉树地震中都有因重视演练,沉着应对,无伤亡的学校。但也有相反的例子)结论: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应防患于未然。  六、现代文阅读(共14分)22、(1)环境(1分);渲染一种美好(或“宁静”“温暖”等)的氛围,烘托“我”愉快、幸福的心情。
  (意思对即可,2分) (2)呼应的句子是:“我看到,此时,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1分)23、[A]句的“堆”字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渴望得到帮助,但又害怕被拒绝的心理。  (2分)[B]处的“堆”字形象地表达了父亲对自己和孩子打扰了主人的歉意。
  (2分)24、(1)不可以。删去就失去了“我”换位思考,点头答应的依据。(2)可以。删去后文章更简洁,也不影响文意的表达。(明确观点1分,说出理由2分,但只说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25、(1)征得城里人的同意,去看自己亲手盖起的漂亮房子;(2)和儿子一起欣赏了自己盖的房子;(3)在欣赏房子的过程中得到儿子的理解和赞扬。
    (每个点1分,共3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中考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升学入学
中考
考研
小学教育
高考
中考
中考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