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中国人曾几次与诺奖擦肩而过?

全部回答

2018-08-25

0 0
谁也说不准

2018-08-25

0 0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
  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  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
  他回信说:  静农兄弟: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
    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鲁迅写这封信的时间正是中国新文学经过风风火火的10年之后,其时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当然包括鲁迅本人。
  但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尽管新文学在最初十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仍能看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对中国新文学的实绩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我们从鲁迅的这封信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其一,鲁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高水平的奖项,在没有实力竞争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名实不符,不利于文学扎扎实实的发展,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其二,鲁迅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标尺,意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其三,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保持一种平常心态。
  鲁迅看到世界优秀作家极多,而诺贝尔文学奖不可能把每位作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僧多粥少,不必为此计较。    我想,鲁迅先生60多年前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鉴于过去我们对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有些误解,我们想在此多说几句。  一个典型的观点曾经影响了一部分人,他们认为鲁迅获得了提名,但遭鲁迅拒绝,因为他不愿为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增添光彩。
    这种将事件政治化的解释,虽然具有激进色彩,拔高了鲁迅,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首先,了解诺贝尔文学奖操作程序就会知道,提名和获奖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从提名到获奖有许多路要走,有的由提名到获奖中间长达二十余年,有的作家每年都获得提名,但终其一生亦未能获得评委的垂青。
    很少有一次获得提名便获得通过的。  其次,我们来一个假设,如果1927年鲁迅先生没有拒绝提名的话,能否在这一年摘取桂冠呢?可以看看1927年的评奖经历。这一年,评奖竞争非常激烈,进入候选人名单被淘汰的作家,竟有36人之多,这其中还包括托马斯·曼和高尔基这样屡获提名的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同时,法国一批有影响的学者推荐了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格森。
    这种推荐的号召力是不言自明的。如果把鲁迅和这些作家相比,他创作的数量或许还略嫌轻了些。

2018-08-25

0 0
曾经有个奖本应属于鲁迅,可是先生当时已经去世。

2018-08-25

0 0
    一、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中国科学家曾有过一次最接近诺贝尔奖的机会,这就是1979年钮经义代表人工合成胰岛素团队竞逐诺贝尔化学奖。 人工合成胰岛素是与两弹一星并列的震动世界的科学成就。
  在1966年4月举行的华沙欧洲生化学会联合会议上,中国成功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新闻,成了参加会议的科学家们的中心话题。   不久后,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蒂斯尤里斯教授来到中国参观了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对在场的中国科学家说:“你们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十分令人振奋,向你们祝贺。
  美国、瑞士等在多肽合成方面有经验的科学家未能合成它,但你们在没有这方面专长人员和没有丰富经验的情况下第一次合成了它,使我很惊讶。  ” 但这一成就最终未能获奖。落选原因我们无从得知。
  毕竟,用诺贝尔奖研究者杨建邺教授的话讲:“诺贝尔奖的评定本身也有许多问题,应该获奖的好多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奖。”任何人或任何成就都没有百分之百获得诺奖的把握。 但中国学者的成果发表较晚,削弱了它本该具有的影响力,也许是最大的遗憾。
    中国学者率先取得胰岛素拆合实验的突破后,由于要求保密,他们并未及时发表成果。杨建邺说:“中国的小组比别人精密一些,但是比外国迟两年发表。这当然会影响评定。”二、举世称赞却无缘诺奖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给中国科学家拿诺贝尔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这被认为是一项完全符合诺贝尔设奖宗旨的“造福人类”的世界级的重大成果,既有物理上的重大突破又有技术上的重大发明,至今却也难以染指诺奖。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明廷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杂交水稻可能因为纳入不到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领域而不能获奖,但至今也没有人与诺贝尔基金会联系和交涉。
  ” 中国内地至今没有一位具有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资格的科学家,明廷华认为这对诺贝尔奖候选人推选不无影响。三、遥遥领先却半途而废作为好朋友,日本前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恒花秀武曾这样打趣已故科学家王淦昌:你已经走到诺贝尔奖的门槛上,差一点就跨进去了。
     也只能用“打趣”来描述了,因为对方并没能迈进那个耀眼的门槛。 本来有望成为中子的发现者,但德国老师轻视了这个中国青年的建议,使王淦昌留下了“终身遗憾”。 1942年,王淦昌提出一种探测中微子的建议:用K电子捕获的方法来验证中微子的存在。
  这个建议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后,美国物理学家艾伦按照该建议作了K电子俘获的实验,测量了反应后粒子的反冲能量。   “王淦昌-艾伦实验”是世界上第一个比较确切地验证中微子存在的著名实验。
  这个结果不仅证明中微子存在,也为费米理论提供了巩固的实验基础。 杨振宁和李炳安在合写的《王淦昌先生与中微子》的文章中,称赞王淦昌的这篇论文“是一篇极有创造性的文章,在确认中微子存在的物理工作中,此文一语道破了问题的关键”。
     然而,最终因此折桂诺贝尔物理学奖(1995年度)的并非艾伦,也非王淦昌,而是另两位美国人莱因斯和佩尔。1956年,他们在核反应堆做实验,终于测量到了中微子。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其他社会话题
其他社会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