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这个词何时提出来的?
1995年提出的
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篇文章
2008年06月09日
编者按: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13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成效,但是总体而言离人们的期待还有距离。 是什么迟滞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应如何调整、创新,才能适应充满变化的新时代?
综述
文化守望与大学的使命
---第四届华东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综述
■罗昌智
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华东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日前在杭州成功举行。 来自教育部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上...全部
1995年提出的
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篇文章
2008年06月09日
编者按: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13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成效,但是总体而言离人们的期待还有距离。
是什么迟滞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应如何调整、创新,才能适应充满变化的新时代?
综述
文化守望与大学的使命
---第四届华东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综述
■罗昌智
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华东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日前在杭州成功举行。
来自教育部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学术机构、高校以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专家、学者六十余人参加会议。研讨会以“让人文感动青春”为主题,针对文化生态的负面性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缺失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就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转换、教学过程优化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
警惕负面性文化生态的消极影响
进入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战争、贫困、体制变革、文化传承方式转换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从而影响到大学教育,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教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虽然知识面很广,但却没有把知识充分转化为见识,进而涵养自身的行为方式。近三十年来,现代化的建设集中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方面在延续革命文化的同时,功利性文化以俗文化,娱乐、消费文化的形式大行其道,基础文明和基础文化的建设仍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
在这样一种文化生态下的创新只能是一种没有根的文化游移。这令我们反思。
而反思的重点应该是文化传承断在何处,从何接起?如何在教育中重建基础文明和基础文化,将断裂的文化生态之链重新接续。当务之急是提高学生阅读经典原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部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于德弘说,当今社会,大学精神的缺失,商场化、官场化思想的渗入以及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等一系列的令人担忧的不可量化因素,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负面影响很深。
文化素质教育往深层走必将会冲击原有的大学教育观念,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会觉得越走越艰难,但也必然会越走越有深意。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夏中义教授认为,当下在校的大学生都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们(尤其是来自都市的同学)多是在电子娱乐文化、商业广告铺天盖地的氛围中走过来的,很多似是而非的负面思潮对他们影响很大。
概括而言,对大学生精神成人造成负面影响的有三大思潮:
一是无边消费主义。无边消费主义作为愈益汹涌、难以遏制的时尚潮流,其特点是把日常物质消耗水平的高档看成是生命格局中最值得追求的目标。这是部分大学生学风浮躁、无心于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历史虚无主义。无论1840年后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还是1949年后,伴随共和国的光荣与梦想所发生的血泪书写的持续曲折,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这对中华民族的前途来说,令人担忧。三是狭隘民族主义。
不是把爱国体验化为某种从心底由衷流淌的对祖国山河、母语、文明、习俗的刻骨的亲和,而是掺杂着排外和情绪宣泄。文化素质教育的使命之一,便是对上述思潮作出我们的应答。文化素质教育者扮演着21世纪中国文化生态下的守望者,我们要做的事是如何“守住这个山头”。
河海大学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尉天骄教授认为,当今中学推行的是围绕高考的应试教育,大多数高校推行的则是围绕就业的应业教育。这种应业教育太过狭隘,对文化素质教育有消解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极大欠缺,已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文化素质教育需厘清内核把握重点
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已经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但到目前为止,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并不十分成熟,其真正内核尚需厘清。
夏中义教授认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外乎如下两种:一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成技艺型教育,唱歌、跳舞、拍照,甚至插花、打高尔夫球,都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分支;二是知识学层面,所谓文理相通,让理科生学文,让文科生学理,很多高校都这么做。
实质上,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教大学生精神成人,即在价值根基上懂得做人的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内化为德行,来规范行为,提升心灵,这才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核。
同济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章仁彪教授认为,高校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多年,值得总结和反思,以利深入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广泛而多彩,大约有三个层面:一是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音乐、诗歌、戏剧等学院文化既轰轰烈烈又注重内涵;二是通识课程菜单丰富,公共选修文理互补;三是注重人文,弘扬大学精神。这三个层面都是需要的。
但进一步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则要注重精神育人。素质教育重在“知识、能力、人格”的三位一体,这是最基本的三种素质。人格的建树不可有须臾的忽略,但必须是传统理想人格的道德、理想、情操、信念和现代人格的独立、自由、诚信、问责意识的统一。
所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转识成智、化性为德,以业为志、由技入道”。从根本上讲,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重在回归大学之道,弘扬大学之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谓大学;万物并育,化成天下,是谓大爱!今天,值此万众一心、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抗震救灾之际,我们探讨大学教育,更要坚守大学之大爱之道!
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龙世立教授认为,厘清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与党的教育方针的一致性;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致性;还应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致性。
助学生“精神成人”是大学的文化使命
大学教育,重在传承文化,追求真理。大学要培养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要培养道德健全的人,首要的任务是构建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内的文化素质教育系统工程。
在这方面,全国高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次研讨会上,部分高校就此交流了经验。
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任陈荣杰副教授介绍,经过几年的努力,华东理工大学已经构筑起一个以“中国文化导论”为中心的人文课程系列。
为了使当代学子与古代圣哲的对话更持久、深入,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系列的后续的公选课,比如“儒家文化研究”、“道家文化研究”、“佛教文化研究”、“现代禅学”、“中国民俗文化”、“中国古建筑研究”、“中国器物文化”,等等,充分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尊。
浙江工商大学近年来彻底更新理念,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建构起完整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实践中,通过必修课、限选课、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形式,使古今中外哲学、文学、文化学、史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音乐、美术等文化知识得以传授。
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从课堂拓展到实践,由校园延伸到社会。
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认知社会、锻炼能力、创业实训的自觉行为,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知识、能力、素养的整体提高。
山东大学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为教学切入点,依托学校文、史两院的学术优势,通过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学修养”两门公共基础课,在开阔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
上海交通大学多年来坚守“大学生教育应当抓灵魂”的理念,开设“大学人文”课程,举办“大学人文节”,延伸大学人文第三课堂,“一个理念,三个课堂”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与推介。夏中义教授会间所介绍的“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考自己”的考试方式改革亦使与会者耳目一新。
这次研讨会上,与会者都有一个深切的感受,他们认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得到高校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高校在各自创新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借鉴也非常重要。这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对于区域内高校理清思路、提升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请给好评谢谢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