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舌尖上中国表达的是什么文化内涵

全部回答

2019-02-12

0 0
中国的饮食文化。

2019-02-12

0 0
美食背后的人情冷暖

2019-02-12

0 0
吃货们的炫耀心理。啊等等,你这是某个语文题目吗。。。

2019-02-12

0 0
    作为一部年度最令人瞩目的电视节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接地气”的方式从地域,民俗以及文化等方面记录了中国人的饮食,以自身精良的制作,平实的表现手法以及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不仅取得了超高的收视率,而且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而随着《舌尖》的持续热潮,《舌尖上的中国2》应运而生,用精致而富有视觉张力的镜头画面,延续着第一季的主题,以美食为载体,继续探讨中国人与食物间的关系,展现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和情感,并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观以及中国人勤劳感恩,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等深层次的民族精神从而引发并探讨了社会文化认同感。
     《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媒介,展示了普通劳动者如何依靠自然,感谢自然的馈赠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同时通过纪录片的方式也使得屏幕前的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反思。
   (一)顺应自然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素来有一种信“天”的观念,而实质上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  因此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中国传统哲学里的重要一环。儒家推崇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都是在强调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依从于自然法则,并以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事物,对待自然,才能实现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物我相融。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在贵州省的侗、苗族聚居的山区,多是丘陵地带但缺少适合水稻生长的平原地形,而村民们则创造性的开发了梯田水稻种植,不仅克服了无大面积平原的地理缺陷,还同时发明了水稻田里养鸭子和鲤鱼,并且这种古老的体系还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不得不说是人类的智慧,也是自然与人类创造力完美结合的典范。
     而在气候恶劣的西藏和新疆地区,人们为了顺应自然,选择可以适应恶劣天气的青稞和小麦进行种植,如同坚韧的青稞和小麦一样,当地的人们也在气候恶劣的环境中坚强的生存,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还利用手头仅有的资源创造出了青稞酒,烤馕等食物。
  为此人们也由衷地感慨在顺应自然,遵循自然法则面前,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舌尖》用镜头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平凡普通的劳动者正如何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
  正如片中所说:“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   (二)敬畏自然的中国人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人们深谙大自然各物种的生长之道,才能在物种成熟期进行采集和捕捞,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又不影响物种的自然生长规律。这是古人一直遵循的自然法则,人们一直延续至今。   在阿佤山横跨中缅边境的原始森林里,每年一到7月的雨季,李小七和姑姑阿秀便会上山挖鸡枞,鸡枞生长在白蚁窝上,每次采摘李小七都不会挖得太深,这么做可以避免伤害到白蚁巢穴的完整,并且每次采摘完后他们都小心翼翼地用树叶将白蚁巢掩盖好,保护蚁巢;在内蒙古达里诺尔湖,村民们为了保护种群数量,每年的冬捕都不会超过30万斤;而到了5月,华子鱼产卵的季节,河道的冰还未化,渔民们在河道上游扎上羊胡草把,为鱼群提供产卵场所,增加了鱼卵生存机会。
    而正因为村民们对蚁穴的保护,才有了来年新一波鸡枞的生长;也正是由于达里诺湖村民们的保护鱼群的意识,冰湖里的鱼群才能生生不息。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求职就业
军事
时事政治
法律
宗教
其他社会话题
其他社会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