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金条有多重?就是《潜伏》里的那种
解放前中国最流行的金条规格,主要就是“大黄鱼”和“小黄鱼”。
“大黄鱼”指十两一根的金条。按旧制1斤16两,1两=500/16=31。25克,这个份量跟今天所说的1盎司黄金相差无几。 所以,“大黄鱼”金条折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
本来“大黄鱼”是通行的规格,富有家庭通常会存几根金条作为压箱底钱。但后来金贵银贱(民国的法币是银本位,最早一元法币就是按一枚银圆定价的),普通百姓也纷纷想买黄金,而“大黄鱼”显然太贵买不起。 所以金店就铸造了1两一根的小金条(合今天的31。25克),俗称“小黄鱼”,中产家庭一般玩这个。
当然还有其它重量的金条,但那就不是主流的了。
《潜伏》里多...全部
解放前中国最流行的金条规格,主要就是“大黄鱼”和“小黄鱼”。
“大黄鱼”指十两一根的金条。按旧制1斤16两,1两=500/16=31。25克,这个份量跟今天所说的1盎司黄金相差无几。
所以,“大黄鱼”金条折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
本来“大黄鱼”是通行的规格,富有家庭通常会存几根金条作为压箱底钱。但后来金贵银贱(民国的法币是银本位,最早一元法币就是按一枚银圆定价的),普通百姓也纷纷想买黄金,而“大黄鱼”显然太贵买不起。
所以金店就铸造了1两一根的小金条(合今天的31。25克),俗称“小黄鱼”,中产家庭一般玩这个。
当然还有其它重量的金条,但那就不是主流的了。
《潜伏》里多次出现的金条,从尺寸上看显然是十两规格的“大黄鱼”(312。
5克)。现在没这规格的了,你随便找家金店看看就知道,它比现在的500克金条略小些。
那么“大黄鱼”当时值多少钱?
抗战爆发前的货币稳定时期,一根“大黄鱼”价值一千多元法币,后来法币动摇,就超过两千元法币了。
要知道,抗战前一名普通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也就十块大洋,去饭店拍出一块大洋足够爆撮一顿,所以一根“大黄鱼”差不多能让一家普通百姓生活十年。那时北京一座很豪华气派的四合院,顶多几根“大黄鱼”搞定。
翠平后来共捐了27根“大黄鱼”,共合8437。
5克,按今天的金价也得值300万元人民币。但那时的购买力更高,这270两黄金大约相当于五万多块现大洋,可以让翠平回老家买几千亩良田当大地主,或者在天津买约几十幢他们住的那种小楼房吃房租。这相当于解放前一个中等富翁的全部家底了,你说厉害不厉害!
再给你补张图吧。
这根是十两大黄鱼,其长宽比例就属于较常见的细长条。潜伏里那种与其类似。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