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诚信危机根源的成本角度分析有什么特
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不仅有其生成的社会背景,也有其生成的制度背景。改革开放后,我国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委托代理关系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企业具有了独立的法人资格。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国民经济成分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代理关系多角化,企业的目标由原来的社会责任,彻底转变为企业财富最大化和代理利益最大化。会计成为这种代理关系的中介,但由于又受雇于企业管理当局,再加上改革中政策、法律不配套,条例不健全,会计实际上在各种压力和利益驱使下,超越了此职业的信用尺度。
会计舞弊行为同其他违法性经济行为一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人的趋利行为...全部
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不仅有其生成的社会背景,也有其生成的制度背景。改革开放后,我国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委托代理关系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企业具有了独立的法人资格。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国民经济成分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代理关系多角化,企业的目标由原来的社会责任,彻底转变为企业财富最大化和代理利益最大化。会计成为这种代理关系的中介,但由于又受雇于企业管理当局,再加上改革中政策、法律不配套,条例不健全,会计实际上在各种压力和利益驱使下,超越了此职业的信用尺度。
会计舞弊行为同其他违法性经济行为一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人的趋利行为和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产物,说到底是人们的心理动机与各种制度相碰撞的结果。从经济交往的角度来看,会计舞弊行为是相关当事人在对利弊得失权衡后,在守信与失信之间做出的一种经济行为选择。
造假者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一般能取得短期的直接利益,而对这种失信行为,在中国目前法律不够健全、执法效益不高、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不良司法环境下,即使会计造假被发现,所付出的代价也是较有限的。其中部分靠违约失信、坑蒙拐骗发家,而后改邪归正走上正常经营的“企业家”们称为市场经济的“英雄”,其发财的劣迹被一些人模仿,“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血腥的” 成为了一种既往不咎的借口,大大扭曲了信用秩序,从违约走向了违法,走向了犯罪。
不仅如此,失信者还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摄取了政治头衔和荣誉。
大多会计信息的失信行为属于道德范畴,一般没有明显触犯法律。依法律观点看,失信行为往往介于道德失范和诈骗犯罪之间。大量的失信现象是不能够通过刑侦和依靠司法审判形式解决的,即使是司法审判,也存在相当比例的执行难问题。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会计造假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往往被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管理忽略不计。而与造假成本相比,会计造假所带来的收益呈几何级数增长。最近一段时期证券市场“圈钱”运动中暴露出的众多“变脸”现象(指上市、配股、增发不久就发生业绩滑坡或亏损),以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会计造假的收益效应。
任何社会人做为经济人,往往都含有潜在的投机心理,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是理性人普遍的行为目标。当这种目标能通过非正常手段,包括以欺诈方式实现时,他就不再愿意付出更多。
另一方面,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守信行为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奖励,即企业(当事人)的守信收益小于社会的守信收益;而能够产生“负面”影响的失信行为又得不到必要的惩罚,即企业(当事人)的失信成本小于社会的失信成本,这样就会产生信用市场运行中的“市场失败”。
“信用市场失败”的结果便是守信行为倾向于减少,而失信行为倾向于增多。这可能是中国目前失信现象泛滥的重要原因。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