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戏剧

求一部经典戏剧作品的观后感

比如《人》、《茶馆》、《北京人》这样的话剧作品

全部回答

2010-12-19

132 0

    一、《鸟人》观后感 听说《鸟人》复排就很想去看这部话剧。很早就知道这部戏的时候我还很小,只是依稀知道,就怎样的剧情,我很是模糊。抱着回忆和期待的心情在上周观看了此剧。
   大幕来开,舞台上背景及那充满京韵的吆喝声,车声,鸟声,调嗓声。。。  。一下子把我拉到了童年的记忆中去了。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心理医生,硬说遛鸟的人有病,一定要办一个“鸟人康复中心”,免费为“鸟人”治疗。
  “鸟人”果真有病吗?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自己本身的冲突。鸟类学家与贩鸟人、心理医生与”鸟人”们、”鸟人”们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冲突,”鸟人”们的眼中只有自己养的鸟,他们只关心自己笼中的鸟,却不关心人,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他们养鸟的同时也将自己关在”笼中”,尤其是”百灵张”的鸟殉将这种”笼子”表现到极至。
    而作为心理医生的丁保罗同样也只关心自己的治疗成效,为自己的分析成果沾沾自喜,他也成了”笼中鸟”,剧中最后一幕将他与众”鸟人”的位置倒置,原来他也不过是另一种”鸟人”而已。
  鸟类学家虽千辛万苦的寻找那只珍贵的”鸟”,但他真正关心的并不是鸟,是自己的研究,他将寻找到的鸟不是加以保护,使之存活下去,而是将之制成标本,为自己扬名立万。  作为艺术家的三爷,他十分珍爱自己从事的艺术,甚至人间找不到好的继承人,就转而训练鸟,从训鸟中填补了自己无法教导后一代戏剧学生的心灵的空虚,他隐于了训鸟,从而忽略了身边的一切人和事,他看着处在鸟笼里的鸟,实则同时他自己就是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笼子里的“鸟”,当他找到一棵好苗子时,不管人家是否愿意,他不由分说,热情高涨的开始教了起来,甚至使用威吓与哄骗的方式。
    他们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不是去真心关心他人,只是为自己从事的事业得到成功,他们被自己的追求拌住了脚步,被所谓的”养鸟事业”迷住了眼睛,为自我所羁绊。归根结底,他们败在自己手里,最终只是成为了更大一个笼子里的“鸟”。
   看似荒唐并有些和现实脱离的剧情,这荒唐是那么的真实,给每一个看过此剧后的人们留下了太多思考。  人本身就是自私的,谁都可以为了自己那专属自己的无发实现的梦,用这样那样的方法去自我所羁绊,甚至牺牲利用周围的一切人和物。
  这发生的一切均缘一个“痴”字。。。。我们固有的思维逻辑是多么的固执和主观;我们狭隘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多么的荒谬和可笑!真是直指人心! 这是一部值得观赏的好作品,不仅剧情有深度有思想将人性剖析的很真实。
    在表演上更是可圈可点的。每一个演员表演上都很到位,抓住了每个角色的灵魂,值得一提是何冰的那两段京剧更是景上添花。 二、《茶馆》观后感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真的年龄大了,看话剧《茶馆》也哭一场。
  随着场景的替换,人物粉墨登场,心在其中,忘了人在戏外。  难怪很小时候听的那句歌词我仍然记得很清楚“演戏的人是疯子,看戏的人是傻子,有的时候悲,有的时候喜,人生就是一场戏”。
     话剧一共分三幕,第一幕是发生在清朝戊戌变法那年,谭嗣同维新失败而被砍了头,清朝政府腐败,得势的仗着权势欺压百姓;第二幕到了民国时期,军阀们为夺权势,连年混战,老百姓民不聊生;第三幕抗日战争之后的国民党政府和美国霸权,政治空前黑暗。
    而穿插三幕的主线就是老裕泰茶馆和王掌柜。茶馆风云变幻,影射了动荡社会下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黑暗统治的百般无奈,日子就像践踏在政权的铁蹄下,四分五裂却又不得不继续。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二德子和他们的子孙之流,凭着坑蒙拐骗、见风使舵、仗势欺人的看家本领,横行霸道。
  正义倔强的常四爷、誓要建实业保国家的秦二爷、老实本分的王掌柜却最终走的走,死的死,终究敌不过那般乌合和权力的蹂躏。     康老太太和王掌柜的离别,那句“您要硬朗朗的”,听得我哭了:多年如同家人般的关照,看似简单的话别,却饱含多少复杂的心理,这一别将是永别。
  小花母女的叩别同样的凄凉;待到常四爷和秦二爷最后和王掌柜的聚首,当他们提前为自己唱诵挽歌和纷纷抛洒纸钱时,我的眼泪即如雨下。  或许是心思太过细腻,又或许是太多愁善感?看《孔子》一样随着剧情就那样入戏了。
  小时候看动画片《雪孩子》,因看见雪孩子融化在太阳下,歌声一响起就哭,就算是现在看同样无法控制,哭得稀里哗啦。   演出结束我们一直等到演员出来谢幕,掌声雷鸣般久久不能停息,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率全体演职人员再三谢幕,剧场不得已将帷幕放下,大家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三、话剧《北京人》观后感 刚从人艺回到家。今天上演的剧目是曹禺先生的经典之作——《北京人》。 这出戏比我想象的要深刻、沉闷。剧中人物表现得很好,无论是曾文清的软弱,还是江泰的狂妄;无论是曾思懿的刻薄,还是愫方的贤惠;无论是袁圆的调皮,还是曾浩的古板……无不显示出剧中人物的独特性格。
    在我看来,这些北京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自我、没有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激情。导致这些悲剧的根源就是传统的束缚——它不仅禁锢了人的思想,还禁锢了人的所作所为,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着悲剧的上演。
   全剧给我一种沉闷、压抑的感觉,我为剧中人的命运而难过。  从剧情中跳出来,看一下我周围的观众,虽然上座率高达90%,却有相当一部分人提前退场。中场休息时我还听到一些人在议论说本剧“太深奥”,“看不懂”。
  我还看到很多小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退场…… 我不禁在想,如果这部剧目深奥,成年人都看不懂,小孩子能看出什么呢,他们能从这里得到什么呢?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思索:当代的人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剧目。
    无论是电影还是戏剧,观众们需要有内涵的、深刻的剧目,还是喜欢轻松、谐趣的娱乐剧目。从今天的观众表现来看,人们似乎在剧院里看了一头雾水,不仅没有娱乐身心,也没领悟透彻剧作的真谛。
   我不想评论《北京人》,只是想借助它说说当今什么样的话剧受人欢迎。 首先,我认为剧本一定要好。   也许你会说这是废话,但请我把话说完。
  话剧从风格上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经过时间的历练,正剧最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正剧不仅有喜剧元素,也有悲剧成分,还蕴藏着一定的内涵和人生哲理。因此,它不仅能起到娱乐大众的作用,还能起到教育、审美的功能。
    但是,不是所有剧本都具有这些特点的。 其次,视觉元素一定要丰富、多样。 人们来到剧院,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眼睛观看演员精彩的表演。其实这里所提到的精彩的表演不光是指演员的表演,还包含着其他舞台元素,如舞台设计、灯光、人物造型等等。
  因此我认为视觉元素一定要有新意,能给人冲击力。  比如说舞台设计,它一定要有独特之处,由于剧目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甚至认为,舞台设计的成功能带动一部剧目30%的成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增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迅速提升。人们不满足于演员的单纯表演,而期望更多的视觉冲击力,期望接受到生活中看不到的视觉奇观。从这个角度出发,舞台设计显出了它与时俱进的优势。  除此之外,灯光、服装等其它元素都是为增强舞台元素的产物,它们也需要独特、有创意的设计与表现。
   再次,演出形式的创新。 无论是电影还是戏剧,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以什么样的形式演出值得我们思考。这需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和具有开拓性的思维。  我认为形势的变化与创新能够制造更多的视觉奇观,从而满足观众的需求。
   最后,演员的功力要扎实。 之所以把演员这一重要元素放在最后说,是因为我对当今中国的造星工场——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解放剧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的学生培养还是持以肯定态度的。
    他们培养出来的演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均有不俗的表现。我认为一部话剧中演员的好坏不光在于演员本身,还在于导演和学校的教育上面。在中国,演员还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通常是被邀请出演某一角色,所以导演在选角上很重要,再加上学校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促成了演员的质量。
  因此演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元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的。   简单说了上面几点个人看法,不知是否有可取之处,必经本人不是研究戏剧的。但是我相信戏剧与电影有着难以割舍的亲密关系,所以当我看完这部《北京人》之后,觉得必须写点什么东西,不然就说不过去了。
   四、曹禺《北京人》观后感 《北京人》主要描写一个旧中国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如何从过去“家运旺盛”的时代,逐步走向衰落以至于彻底崩溃的过程。  围绕这一主要线索,作者安排了封建家庭内部的和外部的互相交织着的矛盾纠葛。
  在内部,作者着重地刻画了曾家祖孙三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特别以曾皓漆棺材,卖棺材;曾文清、曾思懿和愫芳以及后一辈的曾霆和瑞贞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纠葛作为中心,回环交错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及其必然崩溃的死亡命运;在外部,一方面通过曾皓和暴发户杜家互相争夺棺材所展开的矛盾冲突,象征着它们垂死前的挣扎。
    同时通过研究人类学者袁任敢、袁圆父女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封建阶级人物的对比,借袁任敢之口歌颂了“北京人”——原始社会的时代:“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说诈,没有危险,没有陷害……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吃人的礼教同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
   《北京人》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悲剧。  一般说来,人们对现实的悲剧感受比较容易,而喜剧性却潜藏在现实深处;《北京人》正是把隐蔽于悲剧现象后面的喜剧性发掘出来了。
  对曾氏父子及江泰之类为封建贵族文化销蚀得毫无生命活力的这一群“多余人”做出了刻骨的嘲讽,揭示了封建文化本质的腐烂堕落及其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 曹禺在《北京人》中塑造了三代“北京人”:象征原始生命活力的远古北京人,代表五四新文化的人类学家袁任敢和他的女儿袁圆,夹在二者之间是只剩下“生命空壳”的曾氏父子。
    从人类文化进化的角度,反映了封建制度必将被新的社会制度取代的历史发展趋势。作者笔下的人物塑造鲜明生动,血肉丰满,形神毕肖,呼之欲出。如曾皓的卑劣自私;曾思懿的险毒泼辣;曾文清的软弱妥协;愫芳的感伤抑郁;乃至江泰的穷愁潦倒,满腹牢骚等。
   《北京人》在艺术追求上,保持了一种平静、自然的叙事态度,不再刻意追求大起大落的矛盾冲突和过于精巧的戏剧化结构,而是于淡淡的叙事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文化高度上的反省。  因而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更为成熟,体现出曹禺日趋成熟的对戏剧艺术的驾驭能力。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戏剧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文学
戏剧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