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汽车 选车 车型

说说日系车的缺点吧

  我本人虽然有时说话偏激些,但还是讲客观和理性的。1,外观模样。日系车普遍不吸引眼球。没有德国车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和回头率(奥迪除外。那四个圆圈不知道怎么就那么讨厌)。没有那种高级感和贵族气。对注重外观的我来讲,没有一见钟情的感觉。
  平淡无奇。呵呵。外观设计水平日本人也知道这是他们的一大缺点。但是我最近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些新车,外观和喷漆还是很有进步的,有欧式化的感觉。有的可能是请欧洲人设计的吧(如斯巴鲁新的运动型车就是请瑞典人设计的)。2,安全感。从外观上看日系车比较轻薄。
  包括车皮和结构等。给人以安全感差的直觉。因为造车理念不同吧,国土狭小,车速限制等,日本人走的是与欧美不同的路——求新,求变。更新换代快。不要求使用寿命长。跟他们的家电是一个思路。一说起德国车,日本人马上就说你看他们的造型设计几十年不变,总是老样子。
  言下之意日本车总让你有新鲜的感觉。呵呵。但是个人觉得外观和框架结构是要有很好的结合和匹配才行的。即便完全换成德式外观,日系车还是没有德国车给人以安全感。这就是理念上的局限了。总体来讲,日系车属于不是特别起眼,实用型类吧。3,驾驶乐趣。我对日本车不怎么爱得起来的原因在这里。
  日本车性能还可以,故障率也低,油耗也低,但是开起来没有什么乐趣。跟日本人一样乏味。也许世界上就没有各方面都完美的车吧。总体上看,日本车作为城市内日常代步用还行吧。综合起来,上面的第1点很容易改进和做到,但是第2点和第3点则要从理念上改进了。
  日本车要想总体上超过德国车,想更多地争取人心,我觉得这第2点和第3点是必须要努力的。其实日本人有钱的话,也还要买一辆德国车等欧美车的,以享受不同的感觉。我们这里一个很普通的居住区的一个停车库我大概看了看(不全),一层中42辆中就有2台奔驰,2台大众,1台宝马,1台福特。
  下图左是丰田最新的第三代混合动力车2009欧洲版普瑞斯(新型普瑞斯在日本开售3周被预订13万辆,排队要排4个月以上)。下图右是由瑞典人外观设计的斯巴鲁最新的运动型车。。

全部回答

2009-06-08

0 0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那么复杂,日车德车都有好一些的,也都有差一些的,25万以下的车应该重实用,日系车的实用性很强,也很好,25万以上的车应该讲档次,德国车要好一些。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2009-06-07

29 0
哦,学习了。

2009-06-07

60 0
    对于伪车迷抵制日货这一说,我是做贸易的,对此有些个人的想法。出发点是美好的,但是从目前全球经济的发展来看,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也几乎是不可实现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以日本财务省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日贸易额为27。
  7836万亿日元,日本对华出口额为12。  9578万亿日元,进口额为14。8258万亿日元。中国和日本都是靠大量出口拉动增长的外向性经济模式。大规模抵制日货会否引起日本的大规模抵制中国产品,最终双方贸易摩擦都会反作用于自身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而我们经常引以为鉴的“韩国抵制日货”,真实的情况如何呢?数据说话:韩国对日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8年达300亿美元),主要原因在于韩国出口企业高度依赖从日本进口零部件。  所以,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的抵制缺乏足够的经济基础。
  我也讨厌日本人,但是我觉得更好的办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点,日本在明治维新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2009-06-07

59 0
    其实,我已经不多发言,看了这个讨论却想写一写。 一、不论是哪个系的汽车,外观都在不断延进。看一下老车、新车的样式就能有个对比,汽车造型师美术水平不同,少数新车形也可能丑,部分国内自主车造型在抄袭,但变化最大,也最能说明问题。
  总的看,新车形更新颖,即使是乔治亚罗的设计也在不断改进。  我同意上面这位朋友的说法,情人眼里出西施,谁都能有感受,即便是一家人,对汽车外观的审美也不一样。现实中,喜欢日系车的外形和内饰的人很多。
  所以,这个话题不会有明确的结果,意义不大。 二、说日系车给人的安全感觉差,不如说有人不懂汽车安全,也不如说有人在故意贬低日系车安全,的确有人在相信谣传,包括什么“在中国的日系车与国外的不一样”、“日系车是垃圾车”等等。
    我也看了阿达提供的那篇帖子,那是一个用事实说话的帖子。其实,包括国内还远不止这些数据,我看过很多国内、外汽车评比、评分和车主调查,日系车的安全并不差,质量也很好,甚至超过其它车。
  各国的J。D。P和NCAP以及这个杂志、那个机构出台了许多结果,至少我们应该相信其中的一部分,树立一个论点,要以事实为依据。  不管某个人怎么样认识汽车,只要是不承认事实,不依据科学,他的认识一定是错误的。
   三、驾驶乐趣因人而宜,不同的人对驾驶乐趣的理解不一样,这方面,我不同意楼主和海天的简单理解。一个车,噪音低、省油、行驶平顺、操作自如并轻盈不能算是缺少驾驶乐趣吧?难道只有附着力好、风噪和发动机轰轰作响、操控沉闷的车才叫富有驾驶乐趣?深一步想,驾驶乐趣不仅仅是驾驶员正在驾车过程中的感受,更是整个使用汽车过程中的感受。
    故障率最低、汽油消费最低、汽车做的很精致,这本身就是驾驶乐趣的重要组成部分。 谁都知道买商品要货比三家,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比较,人家喜欢或不喜欢日系车,这是人家的选择自愿,但如果象楼主说的日系车外观不好,日系车安全感差,日系车缺少驾驶乐趣,那只是个别人的自己感觉,而不是事实的全部。
      可怜的是许多涉车不深的人经常被误导。虽然我不完全同意海天的个别观点,但区分汽车风格和他对汽车安全的评车思路是正确的,也是可取的。 在我们坐论哪个系的汽车好与不好的时候,有眼光的汽车专家们在抓紧开发节能、环保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油电混合动力、电动力车将是未来。
  希望有志探讨汽车的朋友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2009-06-07

31 0
“汽车安全不分系,而分车型”,很中肯!

2009-06-06

60 0
    首先应该承认,不论是哪个系的车,也不论是哪个品牌的车,设计和制造它们的工程师们没有“白吃干饭”的,更没有部分车盲或半车盲所认为的“粗制滥造”、“偷工减料”车,几乎所有的车的价值都基本与其价格、档次相当。
  所不同的是运用的技术和工艺是否更先进、汽车质量标准是否更严格、追求的是何种风格、是否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不少的国内外朋友把汽车的风格分为日韩风格和欧美风格。
  个人觉得,这两种风格各有强点,也各有弱项,关键是用车、鉴车、赏车人持有何种汽车理念。 日韩汽车主要走“实用路线”,在质量稳定、节油省能、汽车安全、基本做工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运用了大量的实用技术,特别强调做好实用型小车,并通过打造实用车赢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与世界更广阔的区域内和更多的人“为实用而选车”的理念相吻合,也较好的应对了高油价和能源紧缺的大环境。
    也正是这样,日韩汽车在世界各地不断“走红”。通用此次破产,与日韩车(尤其是丰田和本田)在欧美的兴盛形成了反差。 欧美汽车主要走“性能路线”,在汽车用材、制造工艺、科技运用、操控驾驶、汽车安全等方面投入很大气力,围绕着“做好汽车”,更多的是推出高品质、有品味的中高档汽车,而只有大众比较重视小型车。
    这依然符合相当一部分讲究汽车技术、重视汽车性能、追求汽车档次的消费者心理。因此,同样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奔驰、宝马、大众等车所具备的高技术、高档次和高性能。
   上面所讲的不同风格,是从广义上讲的,事实上,任何车系都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欧美车也有实用的一面,日韩车也有性能的特点。   在我们国内汽车制造方面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日韩车已经把最先进的车型基本投放到中国市场上,而国内的欧美车,特别是德系车此前一段时间里只在中高档车上实现了与国际同步(当然不是所有的车型),最典型的是大众的中低档车的发动机落后于欧美市场,好在大众车在我国内具有不错的口碑。
    同时,我们高兴的看到,随着1。2TSI、1。4TSI等发动机的引入,大众小型车发动机不够先进的状况很快将得到改变。 喜欢日韩车的朋友若把欧美车说的一文不值是错误的,喜欢欧美车的朋友若把日韩车说的一塌糊涂也是错误的;没有十全十美的车,更没有三全两美的车。
  分明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车便是。   楼主提到的第三条,我是基本同意的;楼主说的第一条,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因美才可爱,而因可爱才美,情人眼里出西施;下面我专门谈谈对汽车安全的看法: 谈到汽车安全,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以保护人(包括驾驶员、乘员和行人)为主,还是保护车为主。
  如果保护车,肯定是车子做的越硬越好,而若保护人,车子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  恰恰世界所有的NCAP的宗旨都是为了保护人。我常给身边朋友提这样的问题:如果让你快速往墙上撞,可以抱着以下三种物品:铁块、重体海棉、普通充气气球,你会选择哪个,朋友们无疑都会选择重体海棉。
  那么为什么不选择更硬的铁块和更软的气球呢?因为,只有海棉才能更好的吸能,也只有更好的吸能才可达到保护人体的目的。   汽车发生碰撞的时候,如果轻微,人员通常不会受到明显的伤害,这样车子碰车子或碰墙本身刚性弱的“更惨”一点;如果是重度,不论是什么车,后果都难以预料;如果是中度的(这也是各NCAP设定的时速50公里左右标准),显然是可能发生碰撞的部位不软不硬、吸能恰到好处而载员仓尽可能小的变形的车对人的保护才是最佳的。
    因为驾乘人员在发生意外时所受到的伤害常见两种:一是惯性所产生的二次碰撞(即人沿撞击方向撞击车内),二是载员仓变形挤压。各品牌汽车全部是围绕着解决这两个方面做被动安全(框架吸能、防撞杆吸能、机构折溃吸能、安全带缓冲、安全气襄缓冲、减小A、B、C柱和底盘变形等)方面的文章。
    而主动安全(机械操控、刹车、防抱死、防侧滑、车身稳定、各类危险预警等各种系统)方面主要体现在事故发生前的预防性。 到底汽车软到什么程度、硬到什么程度才能更好的保护人呢?这需要科学的、实际的碰撞试验,通过模拟人体(假人)各部位的受力感应测得数据,最后进行科学的计算并依据相关标准做出综合评定。
     我们许多朋友总有一种误解,就是外钢板硬的车就安全。100多万的沃尔沃S90,这应该是公认的安全方面做的最好的车型之一,然而,它的外钢板并不厚,谁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敲压对比,“皮簿”的中高档车到处可见并已成为大趋势,大家可以去亲自试一试;即使是同一展厅里的迈腾和宝来,也是宝来的外钢板更厚。
    其实,道理很简单,汽车专家们比我们普通人更懂汽车的安全,真正的汽车本身的安全靠的是汽车的内在安全综合技术和性能,不通过科学的汽车安全碰撞试验,仅凭普通人用眼看和手摸是辨别不了的。
  而高强度、高韧性、高张力、低重量、耐腐蚀的汽车外部材料是汽车科技发展的必然,不能“以厚簿论英雄”。  任何一家汽车公司都不敢小视所造汽车的安全,否则,其巨额投资随着时间和实践将“打水漂”,问题是这个车厂有没有更好的汽车安全技术、能不能找到低成本和造好车的最佳平衡点。
   不少朋友见到小刮小碰后车子受损略大,因此,也把外钢板较硬的车称为安全车,这种直观上的感觉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毕竟不能替代汽车安全科技,真正遇到意外,还是要遵循客观的、科学的规律。  既然国内各车厂都去做C-NCAP试验,大家应该参考一下其结果。
  最后说一句:汽车安全不分系,而分车型。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汽车
车型
选车
买车
用车
二手车
置换
驾驶/交规
违章
大众
丰田
福特
宝马
本田
别克
奔驰
汽车养护
汽车购买
选车
车型
报价
车型
车型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