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关于鲁迅的妻子朱安的资料

全部回答

2008-11-03

96 0

    朱安,1906年7月6日,浙江绍兴的没落户周家正在为其大公子成婚。新郎是鲁迅,而新娘就是朱安。 朱安是个善良单纯的女性,她爱她的大先生,她忠于她的大先生,她将大先生的亲人(将许广平看做姐妹,视周海婴如己出)当做了自己的亲人。
  周海婴在所著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书中不无深情地回忆起朱安女士对他们母子的好。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却没有一个人。朱安的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
  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在孤独与寂寞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在她的人生悲剧中,所有的人都没有过错,错的是那个时代。 。

2008-11-03

89 0

    鲁迅的结发妻子——朱安 朱安也是绍兴人,出身普通人家,大鲁迅3岁。娘家姓朱,亲戚们都称她为“安姑”,因而得名。她就像她的名子一样,安安静静地活到了28岁,即1906年,在鲁迅母亲的主持下,嫁到了鲁家。
   鲁迅当时远在日本留学,母亲反复催促他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  母亲只好在电报中说:母病速归。他才很不情愿地启程回国。回家后的第二天,婚礼便举行了,这一天是7月26日,即光绪32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
  也正是这个日子,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一场漫长的婚姻灾难开始了。 初婚的苦痛 婚礼的当晚,鲁迅彻夜未眠。朱安数次小心地说:“睡吧。  ”鲁迅一个字也没有回答。
   第二天晚上鲁迅在母亲屋中看书,后半夜睡在母亲屋中的一张床上。 第三天晚上鲁迅仍在母亲屋中,朱安在新房中独自作着各种各样的猜测,眼泪不停地流着,无名的痛苦使她不知所措。鲁迅的痛苦无疑是绝望性的,这种痛苦影响了他今后的思想和生活,而朱安的痛苦绝不亚于鲁迅。
    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在这场婚姻中,她从一开始就处于最为被动的地位。 第四天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及几个朋友启程东渡日本,这一走就是3年! 绍兴的日子 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回国,在杭州一所师范任教。
  第二年7月回到绍兴,任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教务长,后任学监,后又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但很少回家,他住在学校。星期日白天,他有时回去,但主要是为了看望母亲,偶尔星期六晚上回家,也是通宵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读书、抄书、整理古籍。
  鲁迅有意不与朱安接触。鲁迅一想到朱安,心里就痛苦,“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于是他拼命抽烟喝酒,近于自暴自弃。  他在给自己的终生挚友许寿棠的信中说:“仆(我)荒落殆尽。
  ”又说:“又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此非求学,以代醇酒妇人者也。”说得很坦率,也很沉痛。 这一时期,鲁迅整理了大量古典小说资料,编成后来的《古小说钩沉》。这书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它承载着满是痛苦的心,当然痛苦是双重的,既有鲁迅的,也有朱安的! 北京的前7年 辛亥革命爆发的第二年2月,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邀鲁迅到教育部工作。
    4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迫迁往北平。5月初,鲁迅离开绍兴前往北平,开始了在北平长达14年之久的生活。前7年多,鲁迅独居,度过了31岁到38岁之间的岁月。朱安在绍兴,伴随着周老太太,度过了30多岁到40出头这段生命。
   鲁迅到北京后,经济状况有了好转,他此时完全有能力把朱安从家乡接来,但却连想也没去想这事。  他只是孤寂地坐守青灯黄卷,沉湎于拓片残书之中。生命迫近第40个年头,他准备“去自己死掉”。
  一直到《狂人日记》、《阿Q正传》发表后的数年中,这种孤寂以及“死”的念头依然缠绕着他。 后来许广平回忆说,鲁迅那时在床褥下面藏有利刃,被许广平发现拿去了。许广平恐怕鲁迅会做出某种举动。
     而我想朱安的苦痛也绝不少于鲁迅! 西直门故居 1919年11月,鲁迅买下了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院子。八道湾11号是那种老式的三进院,外院是鲁迅自己住以及门房和放一些书籍杂物,中院是母亲和“大太太朱氏”住,里院一排正房最好住,是二弟一家和三弟一家分住。
    全家虽然团聚了,但鲁迅的心依然孤独痛苦。朱安做的饭菜鲁迅也不想吃,但母亲就在身边,他把火压下去了。朱安缝的衣服鲁迅不想穿,他把它从屋中扔到院子里。夜晚就寝,朱安铺好被褥等着鲁迅,鲁迅大发脾气,闹到要把床拆掉,最后还是分居。
  境况如此,朱安心里之痛是不言而喻的。 但当朱安身有不适,鲁迅还是雇上人力车,陪同她到外国人开的医院去治疗,并且扶她上下车,这使外国医生看了也很感动。   砖塔胡同61号 1923年夏,鲁迅同二弟周作人反目割席,同胞兄弟一下子成了仇人,8月2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61号。
  ”这次搬家是借住,但鲁迅与朱安依然是分居一室。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日常生活由朱安安排。鲁迅把足够的生活费用交给朱安,并且跟以往一样,亲自给朱安的娘家寄钱。  在砖塔胡同近10个月的这段日子里,是他们单独接触最多的时间,但是一切机会和努力均不可能挽回他们的婚姻了,更何况鲁迅根本就不想挽回什么。
  随着岁月的流逝,鲁迅对朱安已经是连发脾气的必要也没有了。 鲁迅似曾也想开导朱安,但他们的精神思想相距太远,谈话几乎无法进行。  有一次鲁迅告诉朱安,说有一种食品很好吃,朱安也附和说她也吃过,确是好吃。
  鲁迅不悦,因为鲁迅说的这种食品是他在日本时吃过的,中国并没有这种食品。朱安的这些努力却适得其反,这能怪她么? 鲁迅在上海与许广平的日子 1924年5月25日,鲁迅和朱安搬进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l号。
    这所新居是鲁迅自己的,兄弟们也不能干涉。但鲁迅和朱安依然分居,不久,只好把母亲从周作人那儿接来。 又住了约10个月,到1925年3月,鲁迅收到许广平的第一封信,有了生活的新生,鲁迅时年45岁,许广平27岁,朱安48岁。
  1926年8月26日,鲁迅与许广平离京,几经周折,于1927年10月上旬在上海同居。   朱安对鲁迅和许广平并无怨恨之意,但她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有一次朱安向周老太太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大先生(鲁迅)领着一个孩子来了,她说梦时有些生气,周老太太对朱安的生气不以为然。
  可见,朱安在感情上是十分孤独的,因为周老太太对自己的大儿子和许广平的事还是很高兴的,并且盼望有一个鲁迅的孩子在自己跟前“走来走去”。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逝世。
  消息传到北京,朱安想去参加鲁迅的葬礼,终因周老太太年已八旬,身体不好,无人照顾而未能前行,就把西三条胡同2l号鲁迅离京前的书房辟为灵堂,朱安为鲁迅守灵。 鲁迅去世后的日子 鲁迅逝世后,朱安和周老太太的生活主要是许广平负担,周作人也按月给一些钱,但周老太太病逝后,她因鲁迅与二弟不合而拒绝周作人的钱。
    虽然许广平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给朱安寄生活费,但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每天的食物主要是小米面窝头、菜汤和几样自制的腌菜。很多时候,就连这样的生活也不能保障。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只好登报要把鲁迅的藏书卖掉,许广平得知消息后,委托朋友去向朱安面谈:不能把书卖掉,要好好保存鲁迅的遗物。  朱安尖锐地说:你们总说要好好保存鲁迅的遗物,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为什么不好好保存?当来人向她讲到了许广平在上海被监禁、并受到酷刑折磨的事情后,朱安态度改变了,从此她再未提出过卖书,而且明确表示,愿把鲁迅的遗物继承权全部交给周海婴。
   朱安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钱也没有拿。  许广平对这一点十分赞赏:说朱安还是个明白人,还是个有些骨气的女人! 后 记 1947年6月29日,在凌晨这段时间里,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
  在她去世的前一天,鲁迅的学生宋琳(紫佩)去看望朱安。她已不能起床,但神态清醒,她泪流满面地向宋琳说:请转告许广平,希望死后葬在大先生之旁;另外,再给她供一点水饭,念一点经。  她还说,她想念大先生,也想念许广平和海婴。
  朱安死后次日,接三念经,第三日安葬。墓地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她像未曾存在过一样消失了。她在北京度过了28年,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承受了40多年婚姻的痛苦。 朱安生前反复对人讲:“周先生对我不坏,彼此间没有争吵。
    ” 鲁迅和朱安的痛苦婚姻是罕见的,就像我写下的这些文字,在我的眼睛里,都是血一样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