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军事

介绍一下1949年之前的中国航空发展

全部回答

2008-09-18

0 0
    古代和近代航空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像。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
  因此,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飞天神女,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   在这种幻想的激励下,我们的先辈不断地进行着制造飞行器械的探索。最早的有史可查的努力可追溯到公元前。
  据《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而《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制造出了能够飞翔的木鸟。  两千多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用飞行器——风筝在中国诞生了。
  唐赵昕著《息灯鹞文》中记载,楚汉争霸时,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便曾使用过风筝,南北朝时风筝已正式用于军事联络了。另外,在我国的许多文献、发明中可找出许多近现代飞行器的影子。例如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提出了鸟类翱翔是由于上升气流托举的见解,这是对鸟类飞行原理的重要发现,包含了滑翔机的最初理论;五代时的松脂灯,又名“孔明灯”。
    众所周知是利用热气升上天空,其实便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陀螺”的竹蜻蜓则被普遍视为现代旋翼机的雏形。 由此可见,在航空方面,我们的祖先已取得了为数不少的光辉成就。
  虽然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重文轻理”思想的压制,它们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却给后世航空器的研究以重大的影响和启迪。   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的大量学说涌入闭关自守了几千年的中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
    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军政府组成了航空队,一些有志于航空的爱国志士纷纷投身于此报效祖国。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爱国华侨冯如。冯如是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1911年他偕助手带着自己在美国设厂制造成功的飞机回国,就任广东革命军政府飞机队队长,不幸1912年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
    民国政府立碑誉其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其它著名的航空先驱者还有创造了水上飞机世界飞行高度记录,后回国筹建广东航空学校的谭根及造出了由宋庆龄随机试飞成功的“乐士文”号的杨仙逸等。
   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开始了中国航空工程人材的培养,国内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吴仲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正当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时,战乱频起。
  从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  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漓,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
  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   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航空工业,便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一砖一瓦地建设起来的。  五十年以来,无数航空工作者为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终于使我国跨入了航空大国的行列。
  虽然与当今俄美等航空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勤劳、勇敢而智慧的,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创业,不懈进取的精神,龙的传人终有一天将走在世界航空的最前列! 白手起家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响起了一个响彻寰宇的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我国的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
       由于旧中国航空基础的薄弱和不断遭受的破坏,留给新中国的仅仅是一些破损的飞机、机场和工厂,而且人员物资奇缺,在开国大典上,由于飞机数量太少,就连带弹巡逻的4架战斗机也参加了阅兵式。
  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了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创建历程。   然而和平的日子远没有到来,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志愿军空军背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赴朝作战。  由于空军飞机奇缺,全国人民一度掀起了捐款为志愿军空军买飞机的热潮。
  战争的迫切需要,大大加快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的步伐。当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明确指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是先修理后制造,再发展到自行设计。在这正确一方针的指导之下,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很快,我们便争取到了苏联的援助,两国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这对于正在筹建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同年的4月18日,中央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飞机的一切维修工作,到1951年底,航空工业局一共接受了18个工厂,职工近一万人,新中国的航空工业终于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中诞生了。
     航空工业建立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抗美援朝的需要,全力保证志愿军空军飞机的修理,同时为逐步从修理过渡到制造积累经验。  没过多久,我们便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之下建立起了包括沈阳飞机厂在内的第一批骨干企业,设备基本上都是从苏联成套购买的。
  在建设航空企业的同时,我国也十分注重人才的利用和培养,一大批学成归国的有航空技术专长的知识分子相继被委以重任。如曾经留学英美的徐舜寿、黄志千、吴大观、虞光裕分别受命组建我国的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和发动机设计室;曾留学英国的陆孝彭,被任命为飞机设计师,后来主持设计了中国的第一代强击机;从美国回来的昝凌被委任建立中国的第一个航空仪表设计室等等。
    我国还于1952年创办了三所航空高等院校,为我国航空工业培养后续人才,这三所航空高校是:北京航空学院,由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航空系合并而成,后改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航空学院,由原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而成,1956年迁往西安并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为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56年升为南京航空学院,后改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这三所高校为我国的航空工业输送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调整和建立航空企业的同时,我国也开始了试制飞机的计划。1951年12月,经周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我国要在3到5年的时间里试制成功苏联的雅克-18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5(后改为试制米格-17)喷气式歼击机。
    经过几年的努力,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由南昌飞机厂制造的初教5(仿雅克-18)于1954年7月11日试飞成功,并于8月26日开始投入批量生产。1956年7月19日,由沈阳飞机厂制造的歼5仿米格-17)喷气式战斗机也飞上了天空,9月8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我国试制成功歼5喷气式战斗机这一消息。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成就惊人,已经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 自力更生 就在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欣欣向荣之际,1960年7月,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合同,撤回了专家。
  再加上“大跃进”所造成的恶果和三年自然灾害的降临,新兴的航空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最为困难的是航空材料和器材的缺乏,这对我国薄弱的基础工业来说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然而,这一切都难不倒刚刚挺直腰板的中国人,在国家的大力关注和扶持之下,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航空工业的建设上,同时成立了中国自己的航空研究院,开始培养科研队伍。
  从此,我国的航空工业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道路。   早在1958年,我国就曾在大量积累仿制苏联飞机的经验基础之上,自行设计了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并试飞成功。  虽然由于空军飞行训练体制的变动,这种飞机最后没能继续研制和投入生产,然而却开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先河。
  另外还有一架由中国自行设计成功并投入大量生产的飞机,它就是最初由沈阳飞机厂设计,后转入南昌飞机厂继续设计的初教6。该飞机于1960年12月完成鉴定飞行,1961年投入成批生产,一共生产了近1800架。
    这两种飞机的成功说明我国已经开始了由仿制向自行设计的转变。   而自行设计飞机最成功的例子则是超音速强击机强5和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承担强5研制工作的是南昌飞机厂,于1958年8月开始设计,总设计师是陆孝彭。
  强5是根据空军对强击机的实战要求,立足于当时国内的工业水平进行方案论证的,对于一些一时研制不出来的高性能专用机载设备和原材料,就采用暂时替换的方法绕过障碍,因此很快第一架强5飞机于1965年6月升空试飞,并于1969年底开始成批生产。
    强5是中国自行设计成功的、生命力很强的优良机种,并且后来向国外出口。承担歼8飞机设计任务的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工作开始于1961年,总设计师先后由黄志千、顾诵芬担任。
  在摸透了歼7飞机的基础之上,设计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各种试验,经过充分的方案论证,终于在1966年设计出了歼8高空高速歼击机。  1969年,第一架歼8升空试飞。   然而60年代末至70年代,正当世界各国竞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航空工业,研制新的高性能军用和民用飞机时,刚刚走上自力更生道路的中国航空工业再一次遭受到严重破坏,文革中各种新型号的飞机长期延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时间上的损失更是无法弥补,中国与发达国家航空工业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才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航空教育濒临解体的地步,人才培养中断,造成航空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除了进行强5、歼7、歼8等飞机的改型外,还努力研制新一代性能更先进的飞机,其代表就是歼8Ⅱ歼击机。  歼8Ⅱ是为满足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空军作战的要求而自行研制的新机种,于1981年开始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进行方案论证,总设计师为顾诵芬。
  1984年6月12日,第一架歼8Ⅱ飞机升空试飞,不久便投入生产。此外,中国的下一代主力战斗机歼10也处于最后研制阶段。这一系列的成果说明,中国已经有能力自己设计高性能的战斗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
       在努力发展军用航空的同时,我国航空工业也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开始转向民用。航空工业本身就是一个军民结合的产业,在战时以发展军用飞机为主,在平时就应该以发展民品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的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从战时到平时的转变,而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也加快了军转民的步伐,不但研制出了运7-100、运12、运8、直9等民用飞机,而且民品的生产也大大增加。
    但我国在民用航空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在军用航空方面大得多,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赶上。改革开放不但使中国吸收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而且也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走向世界:如今我们生产的各种军用飞机(如歼7M和强5Ⅲ)和民品已经可以出口到国外,为国家出口创汇了。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 1909年9月21日 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由冯如制造并驾驶在美国的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   1910年8月 清政府拨款委任留日归来的刘佐成、李宝浚在北京南苑修建厂棚制造飞机。
  并利用南苑驻军操场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机场。 1913年9月 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成立。秦国镛任校长。 192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京沪航线京津段试飞成功。
    于5月8日投入运营。 1920年5月1日 中国第一个出版的航空期刊《航空》杂志创刊 1920年5月1日 中国最早的民间航空团体,中华航空协会在北京成立。汪大燮任会长。
  曾主办《御风》半月刊。 1922年3月31日 直系军阀为其“京汉航空线筹备处”作宣传,在保定举办空中游览,一架享德利·佩治型旅客机失事,机上14人全部遇难。  这是中国民航首次事故。
   1927年1月1日 广东航空学校第2期学员毕业,飞行教官丁纪徐在该期毕业典礼上进行了空中跳伞表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中跳伞者。 1928年10月10日 中国第一所民办航空学校——厦门民用航空学校成立。
   1929年6月6日 中国航空协进会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开设航空陈列室,有模型、图片以及飞机实物展出。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航空展览。 1936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的风洞在清华大学进行首次开车运转试验。
   1950年6月19日 人民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聂凤智兼旅长。下辖2个歼击团、1个轰炸机团、1个强击机团。 1951年4月18日 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成立,段子俊任局长。
     1954年7月25日 南昌飞机厂试制雅克-18(初教-5)型教练机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 1956年9月8日 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米格-17Ф型(歼-5),并获批准批量生产。
   1958年2月18日 海军航空兵部队在山东诸城上空击落国民党空军RB-57A型主空侦察机1架。   1958年7月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教-1型喷气式教练机在沈阳首飞成功。
   1959年9月30日 由沈阳飞机厂制造的米格-19(歼-6)歼击机首飞成功。 1962年9月9日 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南昌首次击落国民党空军U-2型高空侦察机飞机1架。 1964年2月20日 中国航空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学会章程。
    沈元任理事长。该会出版的刊物有《航空学报》、《航空知识》。 1964年4月11月 由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试制的霹雳-1型空空导弹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64年9月 轰-5型飞机在哈尔滨飞机厂试制成功。
  1967年4月投入批生产。 1966年1月17日 国产歼-7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并于12月28日定型投入批生产。   1971年9月13日 林彪等人仓皇登上停放在山海关机场的空军一架三叉戟型飞机,强行起飞外逃,后坠毁于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上人员全部摔死。
   1979年12月 新中国自行研制的歼-8型高空高速歼击机设计定型。翌年12月交付空军试用,1981年开始装备空军部队。   1980年4月8日 由空空导弹研究所和株洲发动机厂承制的“霹雳”-3型空空导弹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1981年12月 中国独立改进改型的第一种空空导弹“霹雳”-2乙型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83年8月23日 新中国第一个热气球在河南安阳首次自由飞成功,飞行员为刘连成、郝东山、宋茂森。
     1984年6月12日 沈阳飞机公司试制的高性能歼击机歼-8Ⅱ型飞机由试飞员曲学仁驾驶首飞成功。 1986年2月18日 新中国第一艘热气飞艇“蜜蜂6号”在北京航空学院试飞成功。
   1986年9月4日 霹雳-5乙型空空导弹设计定型,歼-7、歼-8型飞机均可携带这种导弹。   1987年4月 霹雳-7号空空导弹通过技术鉴定,同年12月批准设计定型并投入生产。
   1992年1月16日 国产直-9型直升机首飞成功。 。

2008-09-18

87 0
    早期飞行中,旅美青年冯如是我国第一个航空先驱者。12岁由广东漂泊到美旧金山,边打工边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工程师。1906年23岁的冯如决心制造飞机,并得到孙中山的鼓励与支持,在1910年制造成一架双翼飞机。
  同年10月参加了在旧金山举行的国际飞机比赛,飞行高度200米,时速100公里,绕海湾飞行一圈,距离约为30公里,成绩为全场之冠,荣获国际飞行协会优等证书。  美争相聘请传授飞行技术,但冯如谢绝一切邀请,毅然返回祖国。
  1911年1月在广州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不幸在1913年一次飞行表演中,飞机失速下坠身亡,时年28岁。他如一株美丽的蒲公英一样,把飞行的种子撒落在祖国的土地上。同时期的另一名华侨青年21岁的谭根,在万国飞机制造大会上获水上飞机冠军。
    1915年6月在广州的表演打破水上飞机飞行高度记录,飞到1800米的高度。后来放弃了航空活动。 北洋政府于1913年在北京南苑建立航空学校,附设有飞机修理厂。以后又在清河设立修理厂。
  1914年南苑飞机修理厂厂长潘世忠和飞行教官厉汝各设计制造一架飞机。潘世忠设计制造的飞机,发动机装在机身后部,机首装一挺机枪,取名“枪车”。  但没有成批生产。 旧中国航空工程人才的培养始于清末民初,当时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学习航空技术。
  三十年代后渐多,到四十年代以近千人。留学生中不乏学有成就造诣高深的人,曾在美国波音公司初创时担任过飞机设计师,后归国经办航空工厂的王助,高亚音速飞机气动设计所用卡门-钱学森公式的创始人之一钱学森,创立叶轮机械三元流理论的吴仲华。
    最早训练航空工程人才的学校,是1918年在福建马尾建立的海军飞潜学校。30年代后,陆续有北洋大学、中央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学院设立了航空工程系等。
  到1949年底,航空系科毕业生约1000人。后来设立了航空航天大学用以培养专门人才。   从1913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苑设厂到1949年没有建立独立产业部门的航空工业。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军事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军事
军事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