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增华阁的由来?

请问增华阁的由来?必须要有明确的文献作证。梁书,南书,文选序,文心雕龙序,辞海,辞源,大百科全书我已查过,没有此类记录。请勿用网络上搜索来的胡言乱语回答。

全部回答

2008-05-24

122 0
    编书增华阁 萧统(501―531),字德施,南朝兰陵人(今江苏武进人)。南朝梁武帝的长子,于齐中兴元年(501)九月生于襄阳。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萧统被立为皇太子。
   他生来聪颖,3岁时受学《孝经》、《论语>,5岁时通读《五经》,全都能理解和通读。  天监十四年(515)正月初一,梁武帝在太极殿前给萧统加戴太子冕。太子仪容俊美,举止优雅,读书一目数行,过目不忘。
  每次游玩聚宴饯行,都赋诗达十几韵,有时还作连韵,都是略加思索挥笔便成,不做任何改动。 萧统自从举行加冠礼之后,梁武帝便让他省览朝政。萧统明于各种事务,每当所奏事情有谬误和巧诈,都能自立即辨析出来。
    他性格宽和容人,喜怒从不流露于脸色。经常自己研究古代典籍,或者与学者土人商讨古今事理,继而便写文章著述,已经习以为常。当时东宫藏书几乎达到三万卷之多,名人才子聚集在这里,呈现一派文学盛况,晋、宋以来未曾有过。
   萧统觉得做皇帝虽然尊荣至极,但是一旦逝世,涡灭无踪,只有写出好的文章才是千古之事,他性爱山水,喜欢吟咏左思《招隐诗》中“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名句。  他决定离开建康,到京口南郊招隐山读书撰文。
  这里群山环抱,树木茂密,环境极为幽静。山中修竹清泉、山花烂漫,莺歌燕语,风景十分秀丽。在招隐寺后半山建造了两幢楼房,一幢叫读书台,一幢叫增华阁,两幢楼房之间有天桥相连。楼房修好后,萧统将3万册图书从建康运到京口招隐山。
  萧统“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  他在招隐山邀游书海,辛勤工作,终于编成了30卷的《文选》稿本,收秦汉以来诗、文、赋、论等各种文体共700余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 中大通三年(531)四月,萧统去世,时年31岁。
  武帝亲临吊唁哀哭,极其悲痛,颁诏入敛时穿戴衮衣皇冠,谥为昭明。五月庚寅,葬于安宁陵,颁诏让司徒左长史王筠撰写哀策文。  朝廷上下为此惋惜惊叹,京城男女老少纷纷赶到宫门,沿途道路哭声不断,四方平民和边境兵民,听到噩耗无不极其悲痛。
   增华阁上读萧统 朱凤鸣 阳光透过红枫翠柏,暖暖地洒在镇江南山腰一座名叫增华阁的二层小楼。不少游人在层林尽染的各处景点游玩后,总会在这里留连忘返。  因为这里有一位令人景仰的昭明太子萧统的塑像,不远处还有他的读书台。
   萧统字德施,南朝兰陵(今常州)人,是梁武帝的长子,2岁时被立为太子。他自幼聪慧好学,仁厚善行,性爱山水,少年时就读遍经书。20岁时他来到镇江南山招隐寺,建了一座增华阁和一处读书台,从皇宫里运来了3万卷藏书,潜心研读。
    他还招纳天下英才名士到增华阁,其中包括已入佛门为僧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和《诗品》的作者钟嵘。由于萧统本身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又邀集了天下饱学之士共同研究,所以选编出的《文选》,即著名的《昭明文选》,成为当时选择最精的文学总集。
   该《文选》共30卷,上起周代,下到梁代,七八百年间共编入屈原、宋玉、司马迁、曹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129位著名文人的赋、诗、杂文等752篇,文体各异文质并重,是我国第一部诗文选集,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
    由于劳累过度,身心交瘁,萧统编纂完《文选》后双目失明,不久病逝,年仅31岁。 我随游人在增华阁与读书台之间徜徉,遥想当年昭明太子上午在读书台读书,下午在增华阁与朋友研读诗书的情景,深深折服于萧统甘愿放弃继承皇位,隐居深山编纂《文选》的精神,这首先是对封建王朝帝制的挑战。
    试想,在那为争夺皇位不择手段甚至有的亲兄弟都会互相残杀的封建社会,萧统敢于漠视皇位,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还有地位尊贵的他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尽管自己也博览群书,但他仍能礼贤下士。
  如果他没有虚心治学的精神,何以能吸引当时文学名流刘勰、钟嵘辅佐他精心编书。 最可贵的是他的平民意识。  他放弃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甘愿隐居深山过较清苦的平民生活,而编《文选》的目的是想让没有钱的百姓子弟也能读到好书,这样体恤民情的太子当然会永远留在人民及后人心中。
  不是么?镇江市有关部门曾以“增华阁”为题,举办过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一次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青少年前来参赛,成为当年镇江市一大新闻。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