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古代是如何抗地震的?

想知道古人是否在抗震、人员救治、灾后重建……为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

全部回答

2008-05-21

0 0
     古代是如何抗地震的? -----《建筑时报》 地震给人类造成最直接最普通的灾害就是房屋建筑的损坏。
    如果按照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建筑的木制建筑,是具有一定的防震功能的。 中国古代建筑工匠常常巧妙地选择合理的几何形平面和简单的体型,用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
  现存的古代建筑物,平面和体型大多是规则的简单的、对称的,包括建筑物内部的配置,也尽量避免内部的风度与质量的不均匀,以防止刚度与质量中心的偏离。  如单座建筑中,绝大多数殿堂和楼阁是并不太狭隘的矩形,塔、亭和部分楼阁是正方形、正六角形或正八角形,也有圆形的,只是园林建筑中才使用较为变化的平面。
  在规整的平面外廊中,也很注意均匀对称。同样单座建筑体型也并不太过于复杂,只是在屋顶形式上加以变化。而且这种简单的平面、体型并不会给人以单调的感觉。   在结构上,采取以柱子承重的木构架形式,而不是以墙承重,是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又一妙法。
  这也是中国建筑不同于世界其他各系古代建筑主要以砖石墙为承重体系的重大区别之一。同时在抗震上也十分有利,故有“墙倒柱立屋不塌”之说。 由于柱是整个构架的承重部分,柱子一倒,全屋皆塌,所以,古代建筑业的能工巧匠十分讲究柱子间的连络,创造了许多巧妙方法,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性。
    其方法是,内外槽各圈立柱的柱头上皆有额枋联系,额枋搭在柱头上并与柱构连。这就使各孤立的柱子能够连成柱网站立在地基上。有时还在柱根与柱根之间使用地?罅樱舛钥拐鸶泻么ΑR虼吮怀谱鳌翱拐鸸俊薄V劣谀谕庵洌捎诹杭艿氖褂茫鼓谕飧餍凶葜湟丫芍喜康牧杭芰晌桓龈龊嵯蛘澹淞涤执蟠蠹忧苛恕C鞔院螅殖鱿至酥苯哟┎逶谀谕庵涞墓辜ǔ拼┎彖剩忧苛四谕庵牧担魑硪恢趾嵯蚬辜艿拇┒芳埽诤嵯蚋髦洌加么╄柿樱湔逍员攘杭芨帕迹拐鹦阅芨谩7课莸淖谴Γ钜灼苹担糯そ吵R越侵攵铊屎土杭芰担捎诟鞴辜溆兄苊芮擅畹牧担拐龉辜苄纬梢桓鲇谢钩傻奈裙陶澹肥翟銮苛朔课莸目拐鹦阅堋? 同时,木构架的用材具有柔性,有一定的变形的能力,构架的全部节点又皆使用木榫,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比较符合抗震要求,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到了抗震的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建筑中许多巧妙的建筑方法,有其科学性,即使现在现代,仍有吸取应用的可能和需要。 四川汶川地震给我们的警示:(作者:冯光明) 面对灾难,我们应该重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建筑物防震问题。
  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水灾、山体滑坡等导致的。  这次汶川地震,我们看到,一些房屋的整体结构保持完好,没有大的问题 ,而另外一些房屋则完全成为废墟,人员伤亡惨重。
  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异,就在于所建住房抗震能力的不同。 房屋的设计、结构、材料、功能设置、施工管理、质量监督等问题都对其包括抗震性在内的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  提高建筑物、工程设施和设备的抗震能力,按地震部门确定的设防烈度标准设防,同时对老旧房屋工程进行改造和加固是减轻震灾损失的主要途径。
  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未再发生过破坏性较大的地震,一些建筑设计单位防震意识淡薄,加之开发商刻意追求表面的美观而不愿意在坚固、防震等方面投入,有的甚至还在关键部位偷工减料,使得一些建筑物华而不实,在地震灾害中几乎不堪一击。
    如果严格依照防震标准设计和施工,绝大部分建筑物应该能够抵御汶川这种级别的地震,人员伤亡也不会有如此严重。   偷工减料是造成建筑物抵御地震能力下降的可怕隐患。如杭州曾爆出开发商用毛竹替代承重墙中的钢筋的丑闻,而一些不法开发商尽管使用钢筋,却刻意减少钢筋数量,甚至使用劣质钢筋以次充好,大大降低了房屋的抗震性。
    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存在。事实上,近年来发生的地震,最先倒下的建筑物基本上都存在着质量问题。   要改变这一现状,须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入手。   事前,在建筑物尤其住宅设计方案中,对其抵御地震能力必须严格进行审核,对于存在问题的设计绝不放行,而我国目前对建住房抵御地震相关指标的审核还常常流于形式。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日本的做法。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计算出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普通的一座八九层公寓楼,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  建筑抗震报告书经过相关部门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事中,在建筑施工中,必须严格监督,防止开发商偷工减料,降低抗震标准。
  目前,在商品房的建设中,对开发商的监督、制约机制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导致开发商偷工减料现象严重,这是值得警惕的。   事后,必须强化问责制度。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建筑物,在一些建筑材料(比如砖)上都刻有字,如果哪一点出现质量问题,就可能遭致死罪。
  我们目前的问责力度还比较疲软,一些建筑物莫说抗震,有的经历不到十年,就因安全等问题被拆除,而相关责任人高枕无忧。这种现象是必须要尽快纠正的。   同时,也应该注意对危房进行加固,防患于未然。
    1994年1月,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6。7级的地震,尽管许多房屋严重开裂,需拆除重修,但都未倒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原来,1981年,美国洛杉矶市以法令的形式强制要求:房主必须对老旧砖石结构房屋加固,主要措施之一是用钢筋锁固山墙,增强抗震能力。
     提高建筑物抵御地震的能力是百年大计,不能有丝毫忽视。  汶川大地震为提高建筑物抵御地震能力敲响了警钟,但愿我们从此重视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物的防震、抗震能力,避免悲剧重演。
   。

2008-05-21

101 0
古代住楼的人少,住砖石结构的也少,木房子多。自然地震即时的危害没现在大。他们的问题是震后,没路了。无法支援抢救。 地震灾害变严重了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代价之一。对土地稀缺的国家来说,地震对房屋的危害比用钢筋水泥造房子节省的各种成本要相对较低。你要是当国家领导,不见得会号召大家学习美国加拿大,住木结构房子。

2008-05-21

71 0
古代人构木为巢,地震如之奈何。

2008-05-21

102 0
     物理学上,弓型(拱型)的结构在同等的材料下,其抗拉、挤、推、扭、压、拽等 力学上受外力作用而形变的 程度都要小很多!!!想一想你去用一只手(左右手都可以,但不能两手同时)试着去往碎得使劲儿握、捏生鸡蛋(别嫌脏手呀,回来可以洗下,呵呵),还是要点时间和力气的,力气小点儿的朋友,至少一次是不会成功的,不信去试试,呵呵。
    要说这方面的现实例子,大家看看北京的鸟巢吧,是不是呀? 当然,还有三角型的结构(平面)、四棱锥(底面三角形 立体)的抗外力效果也很好! 还有,(建筑)材料也很重要(比如前面朋友提到的木制材料 如 日本的塌塌米 等),记得小学高年级语文学过篇科幻课文儿,大意是说建筑可以象搭积木那样(当然她主要强调的是其快捷、高效),从另一方面讲,这也就需要有很结实的黏合剂以及很坚固且韧性十足的高科技材料——比如,现在已经在各行业生产生活中有所应用的纳米级高分子材料!等等。
    所以,我个人感觉,应该有建筑方面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在这方面下下工夫,并将研发适当地投诸应用,这应该是个改革方向!。

2008-05-21

87 0
古代的时候就有人发明了地震仪,就是那时候好象不叫这个名字,是哪个年代和发明他的名字我一急还就想不起来了,这是小学的时候看的书呢。反正就是有的,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有了古代的地震仪才为现代的地震检测系统奠基了重要的基础。

2008-05-21

72 0
张衡 你在那里? 我们怀念你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