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B52和中国轰6 性能如何
B-52轰炸机
美国研制的亚音速战略轰炸机,号称“同温层堡垒”。主要用于远程常规轰炸和核攻击。1948年开始设计,1952年原型机开始试飞,1955年开始装备美国战略空军,1962年停产。 共生产过 8 种型号,其中D、G、H 3种型号仍在服役。机长49。05米,机高12。40米,空重84吨,乘员6人。装有8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75。6千牛,推重比 42。6 牛/千克,最大飞行速度 316。 35米/秒,实用升限 13250米,最大起飞重量 229。066 吨,转场航程16100千米,作战半径7400千米。弹舱内装 84 枚 227千克的航空炸弹,机翼可挂 24 枚340千克的...全部
B-52轰炸机
美国研制的亚音速战略轰炸机,号称“同温层堡垒”。主要用于远程常规轰炸和核攻击。1948年开始设计,1952年原型机开始试飞,1955年开始装备美国战略空军,1962年停产。
共生产过 8 种型号,其中D、G、H 3种型号仍在服役。机长49。05米,机高12。40米,空重84吨,乘员6人。装有8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75。6千牛,推重比 42。6 牛/千克,最大飞行速度 316。
35米/秒,实用升限 13250米,最大起飞重量 229。066 吨,转场航程16100千米,作战半径7400千米。弹舱内装 84 枚 227千克的航空炸弹,机翼可挂 24 枚340千克的航空炸弹,总载弹重量达27。
2吨,还可装载百万吨级、千万吨级梯恩梯当量的核航空炸弹。携载有20枚AGM-69A空地巡航导弹,1 门6管20毫米机航空机关炮等机载武器。配载有火控系统,远距通信、导航设备,电子干扰设备,雷达警告系统等机载光电设备。
B-52“同温层堡垒”是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研制的八发远程战略轰炸机,用于替换B-29轰炸机执行战略轰炸任务。1948年提出设计方案,1952年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55年批生产型开始交付使用,先后发展了B—52A、B、C、D、E、F、G、H等8种型别,1962年停止生产,总共生产了744架飞机。
90年代是B—52轰炸机使用的鼎盛时期,有600多架B—52各型飞机在美国战略空军服役,以后大多数早期型别先后退役。
美国空军现在预算让B-52一路服役至2050年。到退役时,B-52的机体将接近90岁高龄。
美军愿意让B-52高龄服役的其中一个原因是B-52 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在美军各战略轰炸机中,B-1只有57%的时间处於战备状态;B-2更只有26%。但B-52的战备时间高达80%。
1972年12月27日,B-52轰炸机首度遭敌军击落,击落者为北越空军飞行员范遵。
尺寸数据
翼展:56。39米
机长:49。05米
机高:12。40米
乘员:6人
最大平飞速度:M0。95/1014公里/小时(高度11000米)
最大允许表速:741公里/小时
最大巡航速度:909公里/小时(高度 11000米)
低空突防速度:652—676公里/小时
机翼面积:371。
60米2
最大爬升率:17米/秒
空重:84000公斤
正常起飞重量:221350公斤
实用升限:13250米
作战半径:7400公里
转场航程:16100公里
续航时间:19小时
最大载油量:125200公斤
最大载弹量:27200公斤
最大翼载荷:616公斤/米2
最大使用过载:2。
8g
起飞滑跑距离:2900米
着陆滑跑距离:1615米
动力装置:8台TF33—P—3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75。6千牛(7718公斤),推重比42。6牛/公斤
主要设备:AN/ABS—9A火控系统,远距通信、导航设备,电子干扰设备,雷达告警系统等
武器装备:1门20毫米 M—61六管机炮;弹舱和翼下可挂20枚AGM—69A空地导弹,或挂常规炸弹或核弹等。
轰-6轰炸机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联的著名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该机采用两台图曼采夫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型后掠,是苏联长期使用的一种优秀轰炸机。1959年我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这一轰炸机,后一度终止,64年3月恢复研制。
第一架原型机于66年10月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69年批量投产。
轰-6采用悬臂式中单翼,双梁盒式结构。焦点线后掠角35°,翼弦平面下反角3°,安装角1°。
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组成。机翼后缘全展长上装有内、外襟翼和副翼。襟翼为后退开缝式,最大偏转角35°,副翼上装有内气动轴向补偿和调整片。全金属半硬壳机身结构,蜂腰流线形机身。机头有玻璃镶嵌的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驾驶舱下机腹部的凸起内装导航雷达。
驾驶舱内两名飞行员均有独立的操纵系统,操纵系统分硬式操纵和混合式操纵。每位机组成员均有弹射座椅,应急情况下,两名飞行员向上弹射,其余人员向下弹射。但是应指出由于该套弹射救生系统不够完善,救生几率很低,特别是向下弹射的机组乘员基本上没有生还的希望。
机上配有两个充气救生艇。
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和尾橇组成。前起落架装有油液氮气缓冲支柱,双轮,有前轮转弯机构。主起落架也各有一个装有油液氮气的缓冲支柱,支柱头部各铰接有一个小车架,小车架上装有前后并列的4个机轮。
在机身尾部还装有着陆阻力伞。仿制时还有一些小改进,如图-16的垂直尾翼翼尖为木质结构,对材质要求苛刻,结构复杂,工艺方法落后,生产效率低。结果在试制时从大量的木材中勉强做出了一件。最后决定用玻璃钢代替木材,经一年多时间设计制出了玻璃钢翼尖,强度、电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
又如,轰-6天窗骨架零件由GC-4高强度钢制成,是一项结构复杂、协调关系多、成形难度大的关键零件,追踪采用热成形工艺方法解决。
发动机舱位于机身两侧。发动机采用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仿制的涡喷-8发动机,单台海平面推力7650千克,最大推力9310千克,瞬间推力10300千克。
由于国内工业技术的限制,涡喷-8发动机比原型的图曼采夫发动机推力小3000多千克,但经过在气动外形上的努力,轰-6的速度比图-16基型还略有提高。涡喷-8的原型为苏联РД-3М发动机,8级轴流式,不可调节收敛型尾喷口,从压气机第5级和第7级后引出热空气对进口导叶、整流支板和整流罩进行加温;从第8级后引出热空气对机翼前缘加温。
1967年1月8日,完成了300小时国家交付长期试车,1967年3月29日航定委批准交付部队使用,称Ⅰ批发动机。在Ⅰ批结构的基础上,又研制了800小时结构的涡喷8发动机,1972年7月到1975年10月,分别进行了四次工艺长期试车考核。
1973年底在Ⅰ批结构的发动机上混装了可靠性较高的800小时结构涡轮转子,首翻期寿命为400小时,称为Ⅱ批发动机。经一年多的混装使用,1975年开始,全部生产800小时结构的整机,称为Ⅲ批发动机。
为了稳妥起见,初期Ⅲ批发动机的首翻期寿命暂定为500小时。79年根据外场使用情况,将首翻期寿命延为600小时;83年根据F23042机台架交付延寿试车的情况和外场使用实际情况,决定1982年以后生产的Ⅲ批发动机首翻期寿命为800小时。
涡喷-8初期有可靠性、维修性方面的多个问题,如高温起动和高原起动困难,压气机第1级转子叶片叶尖排气边掉块,火焰筒筒体冷却孔裂纹多,涡轮第2级导向器叶片固定螺钉断裂频繁等。当时轰-6险些停飞,经努力使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提高到合理的水平。
机上燃油系统分为主系统和启动燃油系统。主系统又分左右两分系统,分别向两个发动机供油。燃油箱加注惰性气体,可抑制燃油爆炸,并设有紧急空中放油装置。机上设有主液压系统和刹车液压系统。主系统负责起落架收放、前轮转向,以及起落架舱、弹舱门的开启关闭。
通信系统包括通信电台、短波指挥台、超短波指挥台、机内通话器和应急救生电台。机上还安装了空调及除冰系统。
前后气密舱的空调用来自发动机压气机的压缩空气进行增压和加温。为防止机翼前缘、发动机进气道前缘结冰,利用由发动机引出的热空气进行加温。
垂尾和平尾前缘及飞行员、领航员前面的玻璃,采用电阻丝加热装置进行加温。电源系统由发动机带动的直流发电机、电池及变流器组成。
轰-6的主要作战武器为多种普通炸弹,舱内正常载重量3000千克。
轰-6的火控系统主要由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组成,包括多普勒雷达、轰炸雷达、光学轰炸瞄准仪、计算机、航向姿态系统、自动领航仪、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自动驾驶仪和速度传感器组成。机上装有共7门23毫米自卫机炮,机头一门,机身上、下、尾部炮塔各两门,由射击瞄准雷达或光学瞄准具控制。
机上PX-1型炮塔(PX估计为“炮塔系统”的缩写,又分上、下、尾部三种不同结构的炮塔,尾炮塔名称为WPT-1)使用无消焰器的23-2机炮;机头前向机炮为23-2H机炮,带长消焰器。PX-1炮塔由114厂研制,1973年未定型即开始装备使用,后于1984年针对各种问题经过改进后正式定型,至今约生产了近160套、近500座炮塔。
1984年,原计划以PX-1为基础为轰-5研制的PX-2型炮塔,因轰-5早已停止生产,而轰-6的PX-1炮塔又与之相似,因此取消了研制计划。
其炸弹武器包括核弹和早期采用过的250-1、500-1型普通炸弹。
之后250/500/1500/3000-2型高阻爆破炸弹等陆续装备轰-6使用。
轰-6原型机研制成功后,西飞进一步研制了轰-6的第一个正式型号轰-6甲。在此之前,西安飞机制造厂于1963年接收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59年用苏联散件组装的一架轰-6,改装为核航弹运载试验机,代号21-511任务,1964年改装完毕,65年5月14日这架轰-6进行了我国第一次空投核试验。
这架飞机上,改装增装了投放挂弹系统、加温保温系统、防护系统和临时性试验设备。到甲型正式投产装备,令解放军空军拥有了国产化的大型轰炸机,主要作为常规轰炸力量使用,并能使用我国研制的各种空投核武器。
88年5月15日,轰-6甲才通过生产定型,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投产。轰-6甲执行了我国第一次氢弹试爆。
随后在甲型的基础上发展了轰-6乙型中程侦察机,1979年定型,装有航丁-42型红外相机。
到1975年,轰-6丙型开始论证,1977年开始研制,1980年首飞,1983年5月完成鉴定,同年底交付空军。主要改动包括加装电子干扰、电子侦察、电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属丝或金属箔条,增强了轰-6的自卫能力。
之后还发展了轰电-6Ⅰ/Ⅱ/Ⅲ电子干扰机、轰电侦―6Ⅰ/Ⅱ电子侦察机等。1987年Ⅰ型机由空军开始研制,1990年6月首飞,1992年定型。Ⅱ型机1993年开始研制,1996年定型。有意思的是电子型轰-6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未有过公开报道。
1969年,又装备了少量轰-6靶机运载母机,用于携带靶-6型高空超音速无人驾驶靶机。该型号1969年3月开始研制,1970年首飞,1971年投入试用。主要改进为加装一对翼下挂架,用于挂载2架靶-6。
据称后期生产的轰-6甲(也可能是改进后的丙型)部分改造为轰-6F改进型,主要调整了主仪表板和辅助仪表板,增加了惯导设备的控制显示部件和状态选择部件。增加了惯性导航系统、GPS定位导航、导航信息处理机,换装领航仪和航向联系盒。
从而组成了惯性导航、GPS导航和多普勒导航三种导航分系统,互相交联配合,可与轰炸瞄准系统交联,实施自动瞄准轰炸。该系统采用了卫星导航技术、卡尔曼滤波技术、多余度组合导航技术,导航功能强、精度高、工作可靠性好,可以实施远距离自动导航、机动瞄准和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低空激动突防。
因此该改型具备了原距离、远海导航轰炸能力,解决了轰-6飞机难以遂行远海作战的问题。取消了不必要的背部和机头航炮,并采用了蓝灰色低可视性涂装。甚至有一架轰-6被用于提高隐身性的研究试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装。
为改善轰-6的航程、发动机寿命等性能,西飞于1970年提出了深入改进的轰-6I方案。这一方案非常大胆,采用四台英国“斯贝”512-5W涡扇发动机(FBC-1也采用了当时引进的“斯贝”涡扇发动机)代替原有的两台涡喷-8发动机。
其中两台布置在原涡喷-8的位置,另外两台在机翼下吊挂。轰-6I航程从原型的5760千米猛增至8060千米,海平面爬升率从原型的18。6米/秒提高到29。7米/秒,效果显著。但由于大量改进现有的轰-6成本太高,而且“斯贝”发动机的数量和后勤维护很成问题,轰-6I方案被放弃。
轰-6还衍生了其他一些小改型,如无人靶机母机和轰电-6电子战改型。
轰-6086号是发动机试验高空平台,于1969年以图-16改装完毕。炸弹舱内加装一个可升降发动机平台,前端有一圆环作为进气调节。
086号完成了我国大量发动机的试验工作。
基本技术数据
机长:34。800米
翼展:34。189米
机翼面积:167。55平方米
机翼平均气动力弦长:5。
021米
机高:9。850米
主轮距:9。775米
最大平飞速度:1014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0。
75马赫
正常起飞重量:72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75800千克
最大着陆重量:55000千克
正常载弹量:3000千克
最大载弹量:9000千克
自卫武器:7门航炮
实用升限:13100米
最大航程:600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1670米
着陆滑跑距离:1655米(不放减速伞)1050米(放减速伞)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