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高质量的06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模拟题!
要点1、语义与修辞
【试题1】
“诚斋体”意味着抛开书本这个“拐棍”,直接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获得诗兴。杨万里有诗云:“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情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诗人主张融身心与大自然中,物我两忘,以一种审美态度观照自然,大自然便会呈献诗思。在诚斋诗中,大自然被诗人赋予了人的灵性,十分亲切活泼。诗人写山:“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写春光:“拂花红露溅春衣,柳外春禽睡未知。天借晴光与桃李,更将剩彩弄游丝。”;写夕阳映山:“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这是一种“人化的自然”,自然物象与审美主体融而为一了。
改变了...全部
要点1、语义与修辞
【试题1】
“诚斋体”意味着抛开书本这个“拐棍”,直接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获得诗兴。杨万里有诗云:“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情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诗人主张融身心与大自然中,物我两忘,以一种审美态度观照自然,大自然便会呈献诗思。在诚斋诗中,大自然被诗人赋予了人的灵性,十分亲切活泼。诗人写山:“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写春光:“拂花红露溅春衣,柳外春禽睡未知。天借晴光与桃李,更将剩彩弄游丝。”;写夕阳映山:“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这是一种“人化的自然”,自然物象与审美主体融而为一了。
改变了那种依傍前贤、在书本中找诗材的思维定式,在与大自然的遇合中获取诗思,便形成了触处生春、随机感发的审美创造方式,这是“诚斋体”的构思特点。
1、“‘诚斋体’意味着抛开书本这个‘拐棍’”一句中的“拐棍”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对词语的意义或修辞意义进行解释,是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微观”题、必考题。这类题目的答题关键是“寻找题目和文章中的语言信息”。
熟读“题干”,准确把握它所隐含的或显现的“信息源”,再依据这个“信息源”解读文章的相关内容,答案就会“跃然”眼前。
题干中有“抛开书本这个‘拐棍’”的重要信息,也就是说“拐棍”就是“书本”。
但是,仅仅这样回答是不够的,联系文章第2段的首句,就可以准确地得出“依傍前贤”,“在书本中找诗材”的完整答案。
【试题2】
很久很久,没有吃上家乡的红薯了;
很久很久,没有闻到家乡浓郁的泥土香了。
那天逛街,看见有人卖红薯。我一阵狂喜,不问价钱,称了好几斤。拿桶,倒红薯,浇上水,开始冲洗。红薯就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鸭子,绕着我的手游来游去。
这时候,那缕久违的泥土香扑鼻而入,渐渐弥漫屋子___________。
这使每一位熟悉乡村生活的人,都会想起红薯地,想起碧绿的薯叶,想起薯叶上更广更蓝的天空。
1、文章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在第(3)段中表达的“狂喜”的情感?
2、结合文意,选择最恰当的一句,填在文章第(4)段的横线上。
A、窗前的牡丹,悄然收拢花瓣。
B、窗前的腊梅,飘来幽幽清香。
C、窗前的月季,依然鲜艳欲滴。
D、窗前的水仙,还是淡雅素朴。
【点拨】第1题要抓住词语的基本内涵———“狂喜”是一种心理活动;要注意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哪个句子”,即答案应该是“句子”:红薯就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鸭子,绕着我的手游来游去;第2题的回答,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孤立地就四个选项来判断是否。
B、C、D三种花卉仍旧是“我行我素”,唯独A有“反常”的表现(拟人的方法),这正是文章遣词造句的用意所在(“闭花羞月”也)。
要点2、观点与材料
【试题3】
古诗文中“忙”字少见,倒是“忙”的死对头“闲”,在古诗文里头真忙得不可开交。
请看,唐·李白“孤云独去闲”,皎然“事外水塘闲”,李昂“心向白云闲”,贯休“风清闲客去”,宋·孔武仲“地闲花木为留春”,陈颢夫子也“将谓偷闲学少年”,徐照倒也老实:“爱闲却道无官好”,等等。唐·李涉官至太常博士,也昏而闲,得闲就喜:“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连戎马半生的陆游,都闲笔闲游:“闲游野寺骑驴去,倦拥残书听雨眠”。可见,古人那里闲的种类丰繁多姿,有地闲,有客闲,有清闲,有帮闲,还有闲情闲绪,当然是闲事最多。
古人对于闲的感情也丰富多彩,有爱闲者,有闲游者,有去而闲者,更有“小醉闲眠”,像陆游《采桑子》:“小醉闲眠,风引飞花落钓船”,最妙,能两种闲趣都鱼与熊掌得兼。
1、作者列举李白、皎然……陆游等一些作家的诗句,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点拨】这是对“材料与观点”关系的理解,也是考试中的常见题。
此题有两种选择的可能:一是“闲,在古诗文里头真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如果作者用诗句仅仅想阐述“闲”在古诗文里“多”,似乎没有多少意义。再者,依此类推,几乎任何一个汉字,都可以寻找到许许多多的“诗句”来作为“例子”。
由此看来,这样的观点没有价值。其实,文中有“可见”一词作为提示:“可见”这个词“支配”的对象是什么?有了这样的思考和判断,那么,就可以发现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有两层意思:古人闲的种类丰繁多姿;古人对于闲的感情也丰富多彩。
要点3、提炼与概括
【试题4】
画者练就一双画画眼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声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迷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
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只不过没有时间将它行之于纸,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须的全部思维过程。
1、第三段中的“画眼”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意思?(作答不超过20字)【点拨】现代文阅读有三种提炼和概括的方法:照抄原词原句直接回答;用原词原句整理组合;用原文的文意组织概括。
“提炼和概括”要求学生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推理、判断的同时,又要求有对语言组织、语意表述有较好的实际运用能力。一般情况下,一份试卷往往会呈现对“提炼和概括”能力多个层面的考查。
本题有文字数量的限制,答题的区域不难寻找,主要是看学生对句子主干的把握和对句子枝节的筛选,以及“考查”语言(句子)的组织能力。
答案应该抓住这些字眼:“大千世界”、“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捉住”———敏锐捕捉大千世界中各种形象美感的能力。
要点4、前呼与后应
【试题5】
我们踏着月色静静地走着,时而沐浴在月光下,时而笼罩在斑驳的树影里,好像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有着飘然若仙之感。
袅袅清风中,依稀还有缕缕暗香在这深秋的夜空缓缓滑过。这时园内杳寂无声,只有我们每走一步,落在石板上的足音,发出空寂的幽响,在这静谧的夜色中显得更加清脆、响亮、悠长,如灵隐寺中和尚的木鱼。
我怕破坏了这一片宁静,停住脚,却见一地素月分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于是,回过头,又这样低声对你说:“轻点走,别把月光踩碎了。
”……
1、与文中划线句“却见一地素月分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相呼应的是哪一个句子?
【点拨】好文章讲究布局和呼应。布局、呼应的精妙处,也就是命题者最关注、最喜欢的地方,试题也就从“此”而来了。
这个语段开头写到的“走着”与下文的“停住脚”相呼应。“走着”的过程是“时而沐浴在月光下,时而笼罩在斑驳的树影里”。这样就提示我们要了解的是“停住脚”“停”在什么位置:是停在“月光下”还是停在“树影里”?下文写到的是“却见一地素月分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一个精妙的比喻,只有在“树影里”才会呈现这样的景象。
这样,答案就显现出来了,相呼应的句子是:“时而笼罩在斑驳的树影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