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时事政治

为什么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 作为群众工作的根本?

为什么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 作为群众工作的根本?

全部回答

2017-07-30

0 0
    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生既是人 民群众利益最直接、最根本的载体,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 相连。保障和改善民生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邓小平指 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个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 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 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
  着力解决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 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 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以保障和改善 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 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 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 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 的工作。
  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 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人,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 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 结。
    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 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没有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 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 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 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 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 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人群众生活比 较困难。
    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 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 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因此,要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 落脚点,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 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抓好 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人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 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住 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 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更 好惠及全体人民。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时事政治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宗教
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