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比较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从内容,遭遇,诗歌的深度,广度以及对时代的影响

全部回答

2007-11-15

489 0
    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清新淡雅 豪放飘逸 苍凉悲壮 简洁含蓄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 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 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 《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  《薤露行》,《蒿里 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 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 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
  诗篇以简练 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 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  尤其 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 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 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 之断人肠。
  "《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征高□时,诗 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 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步出夏门行》作于 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 解。
  "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 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 解"河朔寒",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 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 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 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
    "龟虽寿"以一 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 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 《短歌行》等。
  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 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  这在汉 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 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 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
  游仙诗有《气出唱》,《秋胡行》等。曹操是不信 方士神仙之说的,所以他写这些诗当别有所寄,不能据 此把他与秦皇,汉武的求仙等量齐观。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
  它 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 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 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 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 而是有所发展。
    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 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 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 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 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借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3曹植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 一.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  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
  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