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中国传统道德概论 学习宝典

中国传统道德概论 全国主考命题组编的 复习考试资料

全部回答

2007-08-28

60 0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就是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有独特的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总是或迟或早地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但是,社会意识的变化并不都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同步的。
    有时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一种社会意识赖以存在的社会物质条件根本改变之后,还会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有时社会意识的变化超前于在社会存在的变化,在社会存在变化之前,新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未来的变化趋势。
  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早已消灭,但是,封建意识还长期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又如,早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建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就已经诞生,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作出了科学的预见。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社会存在基础上有不同的社会意识。但是,每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并不是彼此隔绝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继承以往社会意识的有价值的成果和思想材料。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摘编)。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