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不同的题目、解题思路、和答案
鸡兔同笼问题例1(古典题)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分析如果46只都是兔,一共应有4×46=184只脚,这和已知的128只脚相比多了184-128=56只脚。如果用一只鸡来置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只)脚。 那么,46只兔里应该换进几只鸡才能使56只脚的差数就没有了呢?显然,56÷2=28,只要用28只鸡去置换28只兔就行了。所以,鸡的只数就是28,兔的只数是46-28=18。解:①鸡有多少只?(4×6-128)÷(4-2)=(184-128)÷2=56÷2=28(只)②免有多少只?46-28=18(只)答:鸡有28只,免有18只。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思...全部
鸡兔同笼问题例1(古典题)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分析如果46只都是兔,一共应有4×46=184只脚,这和已知的128只脚相比多了184-128=56只脚。如果用一只鸡来置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只)脚。
那么,46只兔里应该换进几只鸡才能使56只脚的差数就没有了呢?显然,56÷2=28,只要用28只鸡去置换28只兔就行了。所以,鸡的只数就是28,兔的只数是46-28=18。解:①鸡有多少只?(4×6-128)÷(4-2)=(184-128)÷2=56÷2=28(只)②免有多少只?46-28=18(只)答:鸡有28只,免有18只。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假设它们全是兔。于是根据鸡兔的总只数就可以算出在假设下共有几只脚,把这样得到的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相差多少。每差2只脚就说明有一只鸡;将所差的脚数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鸡。
我们称这种解题方法为假设法。概括起来,解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鸡数=(每只兔脚数×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鸡兔总数-鸡数当然,也可以先假设全是鸡。例2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分析这个例题与前面例题是有区别的,没有给出它们脚数的总和,而是给出了它们脚数的差。
这又如何解答呢?假设100只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2×100=200(只)这时兔的脚数为0,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鸡脚比兔脚多80只。因此,鸡脚与兔脚的差数比已知多了(200-80)=120(只),这是因为把其中的兔换成了鸡。
每把一只兔换成鸡,鸡的脚数将增加2只,兔的脚数减少4只。那么,鸡脚与兔脚的差数增加(2 4)=6(只),所以换成鸡的兔子有120÷6=20(只)。有鸡(100-20)=80(只)。解:(2×100-80)÷(2 4)=20(只)。
100-20=80(只)。答:鸡与兔分别有80只和20只。例3红英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共135人,二班比一班多5人,三班比二班少7人,三个班各有多少人?分析1我们设想,如果条件中三个班人数同样多,那么,要求每班有多少人就很容易了。
由此得到启示,是否可以通过假设三个班人数同样多来分析求解。结合下图可以想,假设二班、三班人数和一班人数相同,以一班为标准,则二班人数要比实际人数少5人。三班人数要比实际人数多7-5=2(人)。
那么,请你算一算,假设二班、三班人数和一班人数同样多,三个班总人数应该是多少?解法1:一班:[135-5 (7-5)]÷3=132÷3=44(人)二班:44 5=49(人)三班:49-7=42(人)答:三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有44人、49人和42人。
分析2假设一、三班人数和二班人数同样多,那么,一班人数比实际要多5人,而三班要比实际人数多7人。这时的总人数又该是多少?解法2:(135 5 7)÷3=147÷3=49(人)49-5=44(人),49-7=42(人)答:三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有44人、49人和42人。
想一想:根据解法1、解法2的思路,还可以怎样假设?怎样求解?例4刘老师带了41名同学去北海公园划船,共租了10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问大船、小船各租几条?分析我们分步来考虑:①假设租的10条船都是大船,那么船上应该坐6×10=60(人)。
②假设后的总人数比实际人数多了60-(41 1)=18(人),多的原因是把小船坐的4人都假设成坐6人。③一条小船当成大船多出2人,多出的18人是把18÷2=9(条)小船当成大船。解:[6×10-(41 1)÷(6-4)=18÷2=9(条)10-9=1(条)答:有9条小船,1条大船。
例5有蜘蛛、蜻蜓、蝉三种动物共18只,共有腿118条,翅膀20对(蜘蛛8条腿;蜻蜓6条腿,两对翅膀;蝉6条腿,一对翅膀),求蜻蜓有多少只?分析这是在鸡兔同笼基础上发展变化的问题。观察数字特点,蜻蜓、蝉都是6条腿,只有蜘蛛8条腿。
因此,可先从腿数入手,求出蜘蛛的只数。我们假设三种动物都是6条腿,则总腿数为6×18=108(条),所差118-108=10(条),必然是由于少算了蜘蛛的腿数而造成的。所以,应有(118-108)÷(8-6)=5(只)蜘蛛。
这样剩下的18-5=13(只)便是蜻蜓和蝉的只数。再从翅膀数入手,假设13只都是蝉,则总翅膀数1×13=13(对),比实际数少20-13=7(对),这是由于蜻蜓有两对翅膀,而我们只按一对翅膀计算所差,这样蜻蜓只数可求7÷(2-1)=7(只)。
解:①假设蜘蛛也是6条腿,三种动物共有多少条腿?6×18=108(条)②有蜘蛛多少只?(118-108)÷(8-6)=5(只)③蜻蜒、蝉共有多少只?18-5=13(只)④假设蜻蜒也是一对翅膀,共有多少对翅膀?1×13=13(对)⑤蜻蜒多少只?(20-13)÷2-1)=7(只)答:蜻蜒有7只。
鸡兔同笼一、基本问题“鸡兔同笼”是一类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假设法”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和思路。
例1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88个头,24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解:我们设想,每只鸡都是“金鸡独立”,一只脚站着;而每只兔子都用两条后腿,像人一样用两只脚站着。现在,地面上出现脚的总数的一半,·也就是244÷2=122(只)。
在122这个数里,鸡的头数算了一次,兔子的头数相当于算了两次。因此从122减去总头数88,剩下的就是兔子头数122-88=34,有34只兔子。当然鸡就有54只。答:有兔子34只,鸡54只。上面的计算,可以归结为下面算式:总脚数÷2-总头数=兔子数。
上面的解法是《孙子算经》中记载的。做一次除法和一次减法,马上能求出兔子数,多简单!能够这样算,主要利用了兔和鸡的脚数分别是4和2,4又是2的2倍。可是,当其他问题转化成这类问题时,“脚数”就不一定是4和2,上面的计算方法就行不通。
因此,我们对这类问题给出一种一般解法。还说例1。如果设想88只都是兔子,那么就有4×88只脚,比244只脚多了88×4-244=108(只)。每只鸡比兔子少(4-2)只脚,所以共有鸡(88×4-244)÷(4-2)=54(只)。
说明我们设想的88只“兔子”中,有54只不是兔子。而是鸡。因此可以列出公式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当然,我们也可以设想88只都是“鸡”,那么共有脚2×88=176(只),比244只脚少了244-176=68(只)。
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4-2)只脚,68÷2=34(只)。说明设想中的“鸡”,有34只是兔子,也可以列出公式兔数=(总脚数-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鸡脚数)。上面两个公式不必都用,用其中一个算出兔数或鸡数,再用总头数去减,就知道另一个数。
假设全是鸡,或者全是兔,通常用这样的思路求解,有人称为“假设法”。现在,拿一个具体问题来试试上面的公式。例2红铅笔每支0。19元,蓝铅笔每支0。11元,两种铅笔共买了16支,花了2。80元。问红、蓝铅笔各买几支?解:以“分”作为钱的单位。
我们设想,一种“鸡”有11只脚,一种“兔子”有19只脚,它们共有16个头,280只脚。现在已经把买铅笔问题,转化成“鸡兔同笼”问题了。利用上面算兔数公式,就有蓝笔数=(19×16-280)÷(19-11)=24÷8=3(支)。
红笔数=16-3=13(支)。答:买了13支红铅笔和3支蓝铅笔。对于这类问题的计算,常常可以利用已知脚数的特殊性。例2中的“脚数”19与11之和是30。我们也可以设想16只中,8只是“兔子”,8只是“鸡”,根据这一设想,脚数是8×(11 19)=240。
比280少40。40÷(19-11)=5。就知道设想中的8只“鸡”应少5只,也就是“鸡”(蓝铅笔)数是3。30×8比19×16或11×16要容易计算些。利用已知数的特殊性,靠心算来完成计算。实际上,可以任意设想一个方便的兔数或鸡数。
例如,设想16只中,“兔数”为10,“鸡数”为6,就有脚数19×10 11×6=256。比280少24。24÷(19-11)=3,就知道设想6只“鸡”,要少3只。要使设想的数,能给计算带来方便,常常取决于你的心算本领。
下面再举四个稍有难度的例子。例3一份稿件,甲单独打字需6小时完成。乙单独打字需10小时完成,现在甲单独打若干小时后,因有事由乙接着打完,共用了7小时。甲打字用了多少小时?解:我们把这份稿件平均分成30份(30是6和10的最小公倍数),甲每小时打30÷6=5(份),乙每小时打30÷10=3(份)。
现在把甲打字的时间看成“兔”头数,乙打字的时间看成“鸡”头数,总头数是7。“兔”的脚数是5,“鸡”的脚数是3,总脚数是30,就把问题转化成“鸡兔同笼”问题了。根据前面的公式“兔”数=(30-3×7)÷(5-3)=4。
5,“鸡”数=7-4。5=2。5,也就是甲打字用了4。5小时,乙打字用了2。5小时。答:甲打字用了4小时30分。例4今年是1998年,父母年龄(整数)和是78岁,兄弟的年龄和是17岁。四年后(2002年)父的年龄是弟的年龄的4倍,母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
那么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时,是公元哪一年?解:4年后,两人年龄和都要加8。此时兄弟年龄之和是17 8=25,父母年龄之和是78 8=86。我们可以把兄的年龄看作“鸡”头数,弟的年龄看作“兔”头数。
25是“总头数”。86是“总脚数”。根据公式,兄的年龄是(25×4-86)÷(4-3)=14(岁)。1998年,兄年龄是14-4=10(岁)。父年龄是(25-14)×4-4=40(岁)。因此,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时,兄的年龄是(40-10)÷(3-1)=15(岁)。
这是2003年。答:公元2003年时,父年龄是兄年龄的3倍。收起